有人說,我寫短文比長文好一點。嗯,我思考過這個問題。
腦子里的想法、創意滿天飛,但具體表達和執行的時候,困難重重。所以筆下所寫,往往都達不到我最想要和最滿意的效果。
為什么?因為抓不住重點。
想想我們自己的工作生活:早上六七點起床,一直到凌晨睡覺,每個人看起來都很忙??墒呛芏嗳嗽矫π脑交牛乙彩恰?/b>
為什么?因為覺得忙得沒有意義,沒有價值。大家一年忙到頭,不見得自身的能力和生活質量就會提高,反而年復一年,越來越得過且過,越來越倦怠。
一天24個小時,我們做了七七八八很多事情,到睡前發現最重要的事情又沒做,只好告訴自己,明天,明天一定要去做。但你也知道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知道要做,又總被很多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事牽絆,心里就更加糾結、懊悔。
為什么?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抓不住重點。是抓不住,不是抓不到。
重點在哪里,大家心里可能都清楚,問題在于抓不住,就是執行不了,沒有行動力。
這個怎么說呢?一般大家認為重要的事需要整塊、大片的時間去完成。比如讀一本書、寫報告。但進入社會工作后,我們很快就會發現,時間和精力都在被撕扯,一天當中能有三個小時的連貫時間,那就是奢侈。
這個時候,我就特別羨慕當初上學的時光,尤其是大學,自由支配的時間相對較多。自由時間多的時候,我們去干嘛啦?還是吃飯、睡覺、打豆豆。所以現在的苦逼就不應該怨天尤人。
說回正題。既然我們的時間已經被碎片化,那怎么辦?就讓工作生活繼續支離破碎嗎?當然不可能。人有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我們希望自己的付出有價值,收獲成就感。
假如時間已經不能連續、完整用于重要的事情,是不是可以嘗試把重要的事情分割,分步驟、分階段來完成。
這時候,需要一個計劃表,起碼要做到心中有數。當然你可能會覺得計劃趕不上變化,這只是一個借口。
想干嘛就干嘛的人生,是建立在充分、有效支配時間的基礎上,不是隨意、過度揮霍。自由永遠是相對的。
本來文章寫到這,再寫幾句總結性的話,確定好標題(我一般都是先擬標題再寫內容),就可以收尾了。我預先想好的標題叫:你忙,是因為get不到重點。
但是寫著寫著,我似乎發現了另外一層問題。很多人是蠻勤奮,也承擔了更多的工作。我們暫且先排除上司更喜歡把工作分給勤快又熟練的人這個因素。也排除與那些根本就不做事,或不會做事的人去比較這個因素。
勤奮也分很多種,其中有一種就是“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最常見的表現是加班。加班能感動別人,能安慰自己努力過。用工作時間外的時間做工作內的事,除非工作量確實大,不然就要想想是不是在工作時間做了無用功,沒有實質性的進展,需要花額外的時間去完成。
與付出時間相比,思考、總結問題并尋求解決方法似乎讓人更頭疼,所以我們可能在潛意識里就去回避這些問題。寧愿花更多的時間(加班)來做重復性、無形中在消耗精力的事情。
但是開心嗎?反正我會不開心。
如果我們可以偷懶,少做或快做重復、又耗時間的事,會不會多出一點時間做你更想做的事情?
我指的偷懶并不是單純地什么事情都不做,推卸自己的本職工作,這是原則問題,不能動搖。
我指的偷懶是從大量的基礎工作中進行總結、分類、歸納出更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日常每天(每月)要做的事情格式化;經常用的表格帶公式,準確、省事;固定的郵件用模板;報告不需要創新的情況下,按需要修改重復使用。
尋求一些方法能適當解放部分時間和精力,讓你能做一些更重要、需要花更多時間、讓你感到更有意義的事。也許這樣,我們就不會在手忙腳亂、老是被一些瑣事打斷中充滿無力感。越是感覺無能為力,就越沒法過你想要的生活。
但是有些事情不適合這樣的偷懶,比如學一樣樂器、學繪畫等技術活,就是要扎扎實實勤學苦練??捎幸稽c是相通的,也要思考、總結、提高。
當然,我說的這些,碰到具體問題還得具體分析,只要能引起大家一些思考,我的目的就算達到了。
工作中有很多計劃是被上司、會議、應酬打亂的,那怎么辦呢?這個以后再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