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本書的時候,倒是很快就看完了,但是關于讀后感卻不知道該怎么寫,于是決定每天碼一點,終于結束了,真是要感謝天感謝地啊。關于結語部分,作者張宏杰也在書的最后寫道,歷史比小說更有趣。
曾經看到有人說為什么中國總是喜歡拍歷史,而美國總是喜歡拍未來,有一個人是這樣回答的,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數不清的人物,故事,而美國歷史只有短短的幾百年,想拍沒有多少可以拍的。
說的簡直不要更好了,而歷史都是由單個的人物構成的集體推動的,個人首先是一個個體,其次才會構成集體,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性格,有不同的家庭出生,教育環境,結交不同的朋友,你不會知道,每個人的一生,會發生多少有趣的故事啊,他的生命會有多么的精彩、悲傷、快樂或者黯淡啊。
所以,人們永遠對關于人的故事感興趣,人們永遠喜歡翻拍歷史,永遠喜歡緬懷過去。
現在來說一說《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選擇的是七張面孔,這七個人分別是開國皇帝朱元璋,農民出身,通過農民起義走上政治道路。
篡位者朱棣,朱元璋希望用來拱衛王國的力量,朱元璋苦口婆心嘔心瀝血倡導的鐵血政策施加的尊卑制度,被他的兒子打破了,這個聰明狡詐而又冷血暴戾的人,搗毀了他的父親的幻想。清官海瑞,繼承了朱元璋的理想,立下了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的偉志,并身體力行,約束自我,然而在一個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睡我獨醒的世界,他的一切的奮斗是徒勞,是笑話。
宦官魏忠賢,一個沒有受過多少教育的太監,一個半生都在受苦的太監,在生命將盡的時候,終于嘗到了權力的滋味,太過于上癮,太過于得意忘形,于是以為錯即是對,以為壞即是好,以為惡即是善,他做了無數“對的事”,“好的事”,“善的事”,他對于大明王朝的“貢獻”,是巨大的。
造反者張獻忠,像一頭沒有猛虎,愛好是殺人,他狡猾而暴戾,無情而殘酷,如果說大明江山還有一口氣的話,像他這樣的起義軍給了大明王朝致命的一擊,給了百姓無窮無盡的痛苦。叛徒吳三桂,命運擺在他面前的路,哪一條都是死路,他也曾抗爭過,也曾努力過,天賦越高的人,上天賦予的責任越重,受到的懲罰也越大,他是命運的悲劇。
像他那樣的人,不止他一個,只是他最出名。大明王朝何嘗不是被自己的子民攻破的呢,那些曾為他效忠的臣子。忠臣鄭成功,他是大明王朝最后的臣子,他無比的珍視大明王朝曾經給予他的榮譽,為此,他與父決裂,拋棄他的孝,以卵擊石,奉守他的忠。
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這七個人,就可以代表大明王朝300多年來的歷史軌跡了,他的創始人朱元璋是一個農民,他的性格,他的出生,他的思想,他的政策,決定了大明王朝的基本走向。篡位者朱棣,他的非正常上位方式和他后來的施政手段,改變了整個大明王朝的價值觀,擊潰了朱元璋的尊卑理念。這兩個人的恐怖統治,使得整個大明王朝籠罩在一層厚厚的陰影之中。
清官海瑞,是一個人格理想才華品德都居于上乘的人,這樣的人,卻有著致命的弱點,而他那不切實際的理想,被現實打破,他最終的結局,證明了一個道理,大明王朝,不是一個輕易能夠被改變的王朝,他的固執,比海瑞還要深入骨髓,更何況,海瑞這樣的人,可不多。太監魏忠賢專權,任何一個朝代都會出現的,卻比任何一個朝代都要嚴重,他的破壞力,比一個荒于政事的皇帝可要厲害多了。造反者張獻忠,只是一個破壞了比較大的造反者,他與其他的造反者一起,譬如李自成,毀滅了大明王朝。叛徒吳三桂,拿著大明的俸祿,接受著大明的培育,最后卻為大清服務,許許多多的吳三桂,將已經被摧毀殆盡的大明王朝重新收攏,奉送給大清王朝。忠臣鄭成功,也許他不是孤軍奮戰,但胳膊肘擰不過大腿,他的抗爭,也不過是無謂的掙扎。
開朝皇帝的錐心氣血,中間的清官力圖中興,宦官貪官的大肆破壞,起義軍的造反沖擊,叛徒的里應外合,最后毀滅之后的忠臣的深情眷戀。七張面孔,把整個大明王朝的發展脈絡完整的勾勒出來。
這五個人,個性十足,涉及到王朝的幾個最重要的方面,也最具代表性,代表自己,代表大明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