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早晨起來,我們在賓館一側的麗薩餐廳吃早點,這里很有特色,屋內掛滿了各地戶外隊的隊旗,墻壁上貼滿一層又一層留言便簽,寫的話語大多是旅行感悟和文藝的小思想,還有各種愿望各種祝福,有幸福、有傷悲。我一邊吃著飯一邊品讀,甚至也想留言,只是未帶紙筆。
九點左右,我們來到郎木寺賓館的后院,先由專家為我們進行了半小時的騎術要領的講解培訓:如何上下馬、如何握韁繩、如何使用馬蹬、如何與馬相處、不能從馬屁股后面走等。
其實這些騎術要領還是很有用處的,我們幾人就有因騎乘不當,而腰酸膝痛的,最為悲催的是彥石,一天下來居然將屁股給磨破了。
培訓后,藏民向導根據我們性別體重性格等為我們分配好馬匹,先牽著馬走出郎木寺小鎮,馬隊從街上列隊走過時,還有游人給我們拍照。穿過小鎮,在郊外的開闊處我們各自上馬,兩孩子雖然是獨立騎乘,但馬疆是由兩位向導控制的,以保安全。
馬背上的一天由此開始了。騎在馬上,放眼望去,遠山溫柔的弧線層層疊疊,藏藍色的天空遼遠開闊,偶有幾朵白云點綴,白云下面是草原,兩側山巒如彩色屏風相對而立,白龍江在馬蹄邊靜靜流淌。
這里只有我們一支馬隊,13匹馬、10個人加3位藏民向導。我們策馬而行,慢慢悠悠走在開滿鮮花的草地,四周是青紅黃綠斑斕、連綿起伏的山坡,湛藍純凈的天空翱翔著老鷹、禿鷲和烏鴉,馬蹄驚現出只只旱獺、兔子、還有各種不明小動物,在如畫風景中我們也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讓人不由得想起《套馬軒》的歌:給我一片藍天一輪初升的太陽給我一片綠草綿延向遠方……。人的心情也隨著目之所及的風景,一起變晴朗!變明媚!
我們在白龍江左岸沿著山坡而行,走過一個又一個坡脊,風景也隨之變化,越走周邊山野的色彩越豐富,越走天地越開闊,越走越寂靜。
我們的藏族向導時不時還會唱起牧歌,歌聲在悠悠天地間盤旋回響著,宛轉悠長,恍若天籟。
現在正是草原最為美好的時候,藍天下,一望無際的草原順著微微起伏的山巒向前延伸著。草色青中帶黃,中間夾雜著藍色、粉色、白色的野花,時不時還會有小小的溪流順山流淌,這時馬兒會繞開石頭和淤泥,找合適的地方跨越,偶爾也會奮蹄跳過。
這里無比壯麗,唯有“天寬地闊”四個字才能形容。與草原的無邊無際不同,它給人一種巨大的空間感。兩側山巒環抱,谷地草原微微起伏,中間的白龍江涓涓流淌、頭頂的藍天無絲毫雜質,陽光將這天地每一個細節都點亮著,我們馬隊在其中顯得是如此的渺小。這里的美我找不到合適的詞語去描繪,當時只覺得來甘南,單就此行就超值了。
在馬背上是無法用相機的,只能在顛簸中用手機勉強記錄些許,但已不能選景了,只好隨意去拍,記錄下的畫面大多聚焦不好,此為一憾。
我騎的馬是匹黑色大馬,它有幾個脾氣很有意思,一是很懶,永遠走在最后,任憑我催促踢馬肚,就是不快,一路來回基本都是在收隊向導的皮鞭下才跟上隊伍的;二是好吃,走幾步就想低頭吃草,如遇前方有別的馬吃草了,那它更是必須要吃,挨鞭子了也要吃幾口,然后狂奔幾下,再多吃幾口,在下一條鞭子落下前再走;三是不友好,偶爾追上前方某匹馬,那就得上前欺負,惹的其它馬躁動不已,馬背上的人就開始驚聲尖叫了,途中果媽、炎夏、石蕊的馬都被其欺負過不知幾次了;四是喜歡不走尋常路,與果媽的馬一樣,總喜歡脫離隊伍,特別喜歡走向山坡高處,每次糾正它都會很不高興,要么鼻子噴氣要么放馬屁。在途中果媽的馬不知為啥前膝跪地,然后倒下地打起滾來,果媽當時反映是那個敏捷,兔子一樣,驚跳老遠,完全不受高反影響了。
在去白龍江源途中,我們到達牧民的休養點,這里是一處兩山之間的大斜坡,形成一個小小的草原,牧民在此搭建了簡易的小院,用的水是從上方白龍江引下來的,清澈而又冷冽,在小院的一側永不停息地流淌著。
向導卸下馬背馱包中的食材,交由休養點的人做飯,我們繼續前行。經過這片小草場時,發現草地有很多足球大小的斜洞,不時進出奔跑著大大的老鼠樣動物,向導說那叫旱獺,記得溯源回來吃飯時,花哥為了拍照旱獺,撅腚趴在老鼠洞口等過半小時。
大概晃悠悠又走了三四十分鐘,不知翻了幾處山坡,終于到了白龍江源,源頭是一座石山,一股股清澈的泉水從草甸、石縫中涌出,在山下匯聚成一個小小的自然積水潭,溢出的水緩緩向下流淌,它們將跋涉千余公里后并入長江。
也有些溪流半是洇沒在草叢中,形成一片漸為開闊的濕地。周邊的坡地開滿了鮮花,大多是深藍近紫的象喇叭花樣的五星狀的花兒,還有一些或粉或白或黃的小花,星星點點,撒滿山坡與草原。
我們在此拍照留念、休息、補水、吃零食、躺在草地上仰望藍天并且聆聽白龍江源千萬年的流水低吟如歌,馬兒也放開韁繩任其自由休息吃草。回程時我們將任意一點垃圾都裝袋帶走,不愿這片純凈的土地被所謂的現代文明有所絲毫的玷污。
中午,回到休養點吃午飯,這里因為海拔原因,米飯夾生的利害,但藏民們卻覺得很自然,習慣了吧,不過他們燉的土豆和青菜雞蛋湯味道卻是不錯,我們就捧著碗席地而坐,不顧形象的吃了起來。
回程又是一番驚艷,風景因視角的不同而大不同,在這里你永遠不會出現審美疲勞,雖然我們有所乏累,但興致仍然高昂。因為有了來時的適應,此刻,盡可以放空身心,給視覺和心靈超脫般的享受。講真,能夠終日徜徉在這里的人們真是太幸福了!
下午四點多我們回到了郎木寺,都在直呼不過癮,是的,真希望就這樣在馬背上,在這如畫風景中一直呆下去。
依依不舍離開郎木寺后,接下來繼續向下一個目的地唐克進發,這一路都是開行在若爾蓋草原里,準確來說是開行在油畫中,遼闊的草原黃綠交雜,分外妖嬈。只是大家都有所疲倦,閉目養神居多,在我看來真是辜負了這大好天地美景。
每一刻草原都呈獻出不同的特質顏貌,因光、因云、因山、因水,變化無常,Windows開機畫面般的草原也是時隱時現。廣闊的草原、藍天白云、偶爾的零星湖泊流水如翠似玉、綠草繁花、帳篷炊煙、牛羊駿馬以及盤旋的雄鷹,如詩如畫,氣象萬千。
到唐克已近晚七點,當我們趕去九曲黃河第一灣時,太陽已落山,未能見到“落霞與孤鴻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長河落日是此行一憾事。于是決定次日來看日出,先回唐克鎮住下。
在這里果媽的高反嚴重了起來,在賓館走到二樓梯口就坐下不能動了,我與果果半架半抱著將她拖上床,讓其休息,喂水喂藥,并將八寶粥開蓋放在電熱杯煮熱讓果媽吃下,她才好轉一些。果果當時也很聽話,十分懂事配合我,我想小孩子其實也是有很強的自理能力的,只是日常我們過多嬌慣或過多干預他們的行為了。
第四天早早我就醒了,在高原地區睡覺的確很不適應,一夜基本未能正式入眠,早早就起床了,但看看窗外,烏云密布,看來是看不到日出了。不過即然來了,九曲黃河又是如此有名,還是要看看的,當然這是對其余人而言,我因來過見過,對此并不覺得太值得。
在我看來,到甘南,如特地繞路來唐克沒有必要,不如多留點時間給更好的美景,比如我們的下一個目的地:扎尕那。
因為果媽高反還未太過好轉,我又為她買兩罐氧氣瓶,路上果媽只吸了幾次,感覺就好多了。花哥笑話我說,高反時不買,從現在開始不高反了,又假假積極起來。關于高反,的確因人而異,但心理因素也是很重要的,大多人一般兩到三天就會適應的,其實果媽應該是調節好了,氧氣瓶只是起到安慰劑的作用吧。
到九曲黃河處,天空仍然烏云,氣溫大概只有幾度吧,穿上加絨衣服,我們先沿木棧道下到黃河邊,意外的是河邊的一灘紅草還有,在一片灰蒙中猶顯奪目,使整個風景豐富起來。
這里海拔有3600多米,上下跑動間還是比較考驗人的,但我還是登上索克藏寺邊上的山坡,這里能俯瞰看到整個黃河,它在大草原上形成了一個個S形大彎道,宛如銀色緞帶舞動,在天與草原之間煙霧緲緲,極目遠眺,極其壯觀,使人有膜拜之感。本想拍到九曲黃河的全景,但受相機器材性能影響未能如愿。
看完九曲黃河后,在車上花哥與我們商量不去瓦切塔林,因為修路,怕時間耽擱過多,不如將時間留給扎尕那更多些,我們一致同意,也許這真是個正確的決定,至少我們早到扎尕那幾個小時,得以見到其半掩真顏。
扎尕那位于甘肅省迭部縣益哇鄉,被評為十大“非著名山峰”。“扎尕那”是藏語,意為“石匣子”,扎尕那山是一座完整的天然“石城”,它山勢奇峻、景色優美,就像一座規模宏大的石頭宮殿。扎尕那曾被美籍植物學家約瑟夫·洛克譽為“離天堂最近的地方”。并說如果上帝見過扎尕那,那么上帝一定會讓亞當和夏娃誕生在扎尕那而不是伊甸園,所以這里被喻為東方的伊甸園,最后的香巴拉。
洛克描述在書中是這樣描述扎尕那的:“靠山邊棲息著一座寺院叫拉桑寺,在它下面是迭部人的村莊,房子挨著房子,還有小麥和青稞的梯田,在所有這些的后面,就是巨大的石灰巖山,郁郁蔥蔥的云杉和冷杉布滿峽谷和坡地。”
與草原上一路開闊的國道相比,到扎尕那的路要曲折的多,在一陣翻山越嶺之后,車窗外的景象逐漸從從濕地、大草原慢慢過渡到高山、峽谷、森林。?當接近扎尕那時車輛基本就是開行在山間小路上了。
扎尕那旅游業不發達,道路沒有硬化,更沒有觀光車一類代步工具,目前仍然處在開發階段,寨子保持著原始、樸素的樣子,外面的商業氣息還沒有完全滲透到這里。但我們進入扎尕那時,見路口正在修建景區大門,也許不久后這里也會開始商業運營了吧。
當我們剛一進入扎尕那,就被窗外那奇特的大自然杰作震驚了,婉轉的小道盡頭高聳著一圈大山,一叢叢灰白色聳立的山峰,環抱著一片梯田狀的坡地,其間點綴著幾處仙境般的村落,村落里的木板房泛著柔和的青光。山的高大和小小的村莊形成震撼的對比,扎尕那的美就在于這巨大的尺度比例中,不親臨是很難體會的。
扎尕那正北是巍峨雄壯的光蓋山石峰,古稱“石鏡山”;東邊有聳峙絕立的巖壁,凌空入云;南邊的兩座石峰拔地而起,相峙并立,宛若石門。
細細看去,一座座奇峻雄壯、高大崢嶸的山峰在云霧中若隱若現,風涌云動間,變換莫測。偶有陽光透過云層產生丁達爾現象,一束束光線照在山下的藏族村落上,束束光柱連天接地,伴隨著霧氣炊煙繚繞,如夢如幻。
再往里走開始堵車了,于是我們都下車拍照,我想這堵車應該是人為的,面對如此美景,誰也不愿錯過吧。
傳說扎尕那是山神用拇指在大山中間按下的一塊平地,人們就在其中休養生息,之前,這里的人都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從不走出大山的。這是一片還未開發的土地,與世隔絕,是名符其實的香巴拉凈土。
在去住處路上,我們每人還是要購票的,因為這條路也正是通往最高觀景臺看“石匣子”全景的路,票上注明是:扎尕那業日村旅游景區中心垃圾清理費5元/人。其實這還是該交的,這么美的地方如果出現垃圾的確是令人難以忍受的事。
我們的住處是北坡山上達日村的一戶藏民人家,主人名叫班瑪次力,屋子是用磚木依坡搭建,周邊有田地,上下有村莊,一條不寬的盤山路串聯著一戶戶人家,路兩側到處是曬草架,有兒童嬉戲,有大狗搖尾,遠處云霧動,近處炊煙起……使得這方靜謐超脫的世界有了些許溫柔的人間煙火味。
我們住的木屋上下三層,有房間十幾。上中層是客房,從我住的上層房間窗口就可以看到大半個村落與山峰。中層有一個大平臺,有涼棚與餐桌,在平臺上可以全觀整個扎尕那,只是當時云霧漸濃,未能一窺其全貌。底層在路面以下,除了主人居室還有廚房和儲物間。
放下行李后自由活動,這戶人家有幾個小小娃娃,一點兒也不認生,其間洋洋抱著藏民的小孩與單單一起,就象一家人一樣和諧。
果果與果媽幫著女主人拔了兩棵大大的蘿卜,正顯擺著時,人家女主人說在這里蘿卜是喂豬的。彥石與澄懷觀道揣起單反找最佳位置去拍照,話說彥石拍人還是不錯的,澄懷觀道一路上單反、數碼、手機三管齊下,幾乎一刻不停,具體拍了多少我想她也數不清吧。
彥石找的地方不錯,視野開闊,石蕊與炎夏也跑了過去,其時,炎夏用微信錄下這壯觀的云霧石城并留言:老公,好愛好愛你喲。在這世外桃源般的地方表白愛意,的確是件很浪漫的事。
我沿著盤山路向上走了半小時,來到山頂觀景臺,整個扎尕那盡收眼底。這是一個非常原始的寨子,寧靜秀美,煙霧繚繞,坐落于平均海拔3500米的山體下,仿佛和大山融為了一體。
山是西北難得一見的真正石山,以古冰川地貌為主,山峰奇俊雄壯。云霧在村落和山峰之間游動,因風聚集彌漫,又隨風飄散,整個過程宛若仙境一般。
這里到處是古老質樸的木板房,民風民俗十分淳樸,你可以和藏族人民溝通后,近距離接觸其生活原貌。當晚主人給我們每個客人敬青稞酒,并讓我們品嘗藏民家的藏粑,只是在喝酒的時候花哥說必須干掉,于是一大碗酒就讓我一口喝掉,感覺度數不高,回味中有一種清香與甘甜存在。因為此事,花哥一直笑說話我貪酒沒品,很是郁悶。
后來和班瑪次力聊天時,問他喝酒嗎,他說不喝,說他們人性格粗放,喝酒會控制不了腦子,會打老婆,所以他不喝酒,嗯,還是個賢夫!班瑪次力有三個姐妹,都是大學生,其中的大姐現在正在日本留學,這讓我很驚詫,能從這個大山中一家走出三個大學生的確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晚上我和蘭花兒準備給果果找點可口的飯菜,于是就到廚房去,女主人將家里所有的食物及蔬菜都指給我們看,讓我們自己點菜,一問價格真的不高,一份蛋炒飯十元吧。
蘭花兒說在炒飯中加些蔬菜,女主人不會,讓我們自己動手,并將所有的調料給我們做了介紹就離開了,于是蘭花兒親自下廚,各類蔬菜切點,加兩個雞蛋,一陣小炒,香噴噴的蛋炒飯就出鍋了,果果吃的很香。我還買了他們一斤煮好的牦牛肉,也很便宜,六十元,另收五元的配菜錢,于是我切吧切吧牛肉和蔬菜,炒了滿滿一大盆,與花哥他們的菜拼一起,小酒喝起,在這世外桃園的寒夜里,忘乎所以。
只是睡前我再次來到二層平臺,我想看是否有滿天的繁星,是否有彩色的銀河,可是最終還是失望了,滿天都是烏云,不過山下的村落燈光點點閃爍,倒很象是倒印在一汪清潭中的星星。
第五天一早六點左右我就醒來,想著看日出,可是出門一看,天空陰云密布,有所失望。不一會就開始淅淅瀝瀝下起了小雨,立馬心涼半截,今天的峽谷徒步看來也沒戲了,正想著時,天又變了,由雨變雪,越下越大,如若鵝毛。半小時左右吧,天地就開始白茫茫一片了。
由于天氣原因,我們吃完早飯就開始整點行裝繼續出發,當時心中還是很有遺憾的,扎尕那是我此行的重點,但只能呆上短短小半日,未能見其全貌,未真正感受這夢中的香巴拉之完美,未能去尋訪這個伊甸園的神秘……。也許是讓我留待下次的吧,好吧,我會回來的,但愿那時一切的原生態都還在。
花哥沒有帶我們走回頭路,我們準備翻過扎尕那山,直接到合作去,車向上開行十來分鐘,已開始遠離人煙,但路邊雪中的一群牦牛讓我們停了下來,大人拍照,小孩玩雪。哦,對了,可愛的小單單也許是著了涼,不舒服,這一天都未能活潑起來。
車又開行了十來分鐘,這時雪已漸停,在一處埡口處能觀看到扎尕那的雪中全景,下車觀看的確很震撼,天地之間煙霧緲緲,草木銀裝素裹,山峰黑白相間,山下的村寨隱隱約約,就像一幅巨大的中國傳統水墨畫卷展現在你眼前一樣。
花哥說我們是人品大爆發,前幾天預告有雨反而是大日晴天,在扎尕那未能看到日出日落,但上天卻彌補了一場神奇的雪,幸運至極!
都說旅行就像戀愛,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風景才最美好!的確,我們是幸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