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載《皇帝內容》里說:“酒為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中醫認為,酒味苦、辛,入心、肝、肺、胃經,可以通血脈、防寒氣、行藥性。《漢書·食貨志》稱酒為“百藥之長”。現代研究表明,酒可以促進腸道分泌,幫助消化吸收,促進血液循環,提高細胞活力。所以,適量飲酒對健康是有益處的。
古代的大夫在治病的時候,為了使藥物發揮更好的治療,一般都會借助酒來增強藥力。《說文解字》記錄:“醫。治病工也……醫之性,然得酒而使。”在古時候,治病已經離不開酒了。“酉”字時酒字的“初吻(文)”也是最早的寫法,它像一個密封的酒壇。用“酉”字做偏旁的字,大多與酒有關系。
《黃帝內經》歷史記錄有《湯液醪醴》里有一篇說道“湯液”就是指現在的藥湯煎劑。“醪醴”說的就是藥酒。在馬堆出土的另外兩本書記載《養生方》和《雜療方》中也有藥酒方、酒劑方,釀制工藝的歷史記載。可見,中國藥酒文化遠遠流長。
酒本身有“通行血脈,行藥勢,溫腸胃,御風寒”等作用,藥酒因為在酒中加入了各種滋補性質的中藥或者食物,所以可防治疾病。滋補養生酒還能足夠以藥之功,借酒之力,起到補虛強壯、延年益壽的作用。
《本草綱目》中也列舉了69種不同功效的藥酒。比如:五加皮酒可以去“一切風濕萎痹,壯筋骨,填精髓”;當歸酒“和血脈,壯筋骨,止誅痛,調經”;人參酒“補中益氣,通治誅虛”;黃精酒“壯筋骨,益精髓”等等。
歷史《百歲老人》記錄:“高壽老人都愛喝點酒。”中國歷史上唐人的“九老會”、宋代的“五老圖”,都與會者無一不是酒仙。
一杯醇厚、芳香的養生酒,既可以使人養生健體,又可以帶來美味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