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周末的我們是不是一樣奔波在孩子補習班的路上?晚上的我們是不是工作了一天回到家,馬上作為家教繼續上崗?陪作業是不是吼完孩子立刻后悔發誓再也不這樣,第二天繼續重演?哪怕只有一個point戳中了你,那么你需要看看這本書——《你的n歲孩子》。
“看孩子長大,一件最幸福也是最絕望的事,就是看他們一天天地義無反顧地變成自己。那些我們捶胸頓足后悔沒改掉的壞毛病會在他們身上完美地再現;無論你怎樣從胎教開始就心驚膽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可不僅僅是那些優點。不過我們已成家立業養育下一代了,我們的孩子也會很好,只要我們放他們一馬。”
有句話家長忍了很久了:放過我吧,我不想再陪孩子寫作業了……
陪作業——最近井噴似的成了全民熱點,爆屏了!先是深夜媽媽吼出“什么關系”,使得我們這些孩子還沒學到“關系”的媽媽們膽戰心驚,立刻在大腦中搜索僅存的數學知識有多少跟這個“關系”能扯上關系?不知道到自己輔導這個“關系”的時候,究竟能做出什么……
接著,刷滿屏的陪讀媽媽裝了心臟支架,喊出了“作業算什么?還是保命重要啊!”
開學快兩個月了,一個媽媽群里有人說:
“今天跟醫生朋友聊天,他說最近一個多月以來,乳腺增生科來的新生家長最多了,都是一二年級學生的家長……
誰說洋人不吼娃?全球一體化在這個點上已經初步實現了。有讀者在奧克蘭的圖書館,看到一個父親帶6歲孩子作業,兩句句話估計就20來個字,小朋友活生生3小時沒抄完,跟我一張桌子寫作業!我都能看到娃爸的手氣得抖成帕金森癥狀,他對著娃壓著嗓子低聲吼吼吼……還有咱中國媽媽帶娃去大洋彼岸,陪作業吼到鄰居差點報警抓她……或者干脆走到另一個極端,我不聽我不看我不說,自生自滅吧!
哪怕是拼盡全力,拼了爺爺奶奶祖輩的積累,再拼爸爸媽媽的全部資源,終于買得起了市中心動輒幾百萬的學區房,小孩也成功地送進了優質重點公立學校,為什么幸福的日子被“陪作業”弄得狼狽不堪?
除了全社會對教育的普遍焦慮外,顯然傳統教育中的分數還是不可避免地占據著很重要的地位。各大培訓機構為小升初的戰斗推波助瀾,爭前恐后的舉辦各種杯、排名賽,以及為了杯賽訂制的各種補習班,像一波波的海浪和漩渦,讓你作為有責任心的家長似乎覺得有責任、也有義務在這沒有硝煙的戰斗中幫孩子、往前推他們一把,真所謂“春蠶到死絲方盡”!
既然無法袖手旁觀,也不能獨善其身,那么,在孩子高考前求學的12年中,在4380個陪作業的夜晚,我們究竟如何面對現實,在家中重現學齡前母(父)慈子孝的溫馨、和諧氛圍呢?
我并沒有立竿見影的靈丹妙藥,作為陪娃作業大軍中一員,也難免在每天的情緒波動中不斷掙扎。靜下來分析,這種矛盾的產生有三個主要的原因。
一是父母的期望和孩子的實際能力之間差距。你希望都孩子鋼琴八級、跆拳道黑帶、無線電測向冠軍、美術特長生、語數英科科名列前茅,但熊孩子偏偏一打開書包就餓了、渴了、要尿尿,好不容易坐定了,他又困了,對這一大堆沒寫的作業,想想你還給他準備了英語好文好句、奧數華羅庚杯1000題,還有語文精講一大本的加餐,可他就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在你希望得時間內完成作業,你真的很難淡定……
第二,別人家的牛蛙和自己家的孩子的對比。很多時候我們看到“別人家的孩子”的乖巧伶俐、奮發上進、自主學習,對比之下——自己的熊孩子還滿足于多看一集動畫片、多吃一包“咪咪”為樂趣,父母的焦慮情緒就產生了……
第三,就真的是情緒發泄了,現代人沒有無壓力生存得狀態!你對著苛刻得上司、難纏得同事、教也教不會的實習生,還有拿回家加班的方案,生活的柴米油鹽、煤氣、手機、有線電視繳費,洗衣機壞了、馬桶堵了……終于想在小小的避風港中喘息一陣,刷刷手機窩在沙發上來個葛優癱,可孩子眼巴巴的等著你給講奧數:不講他會做啊(其實不看答案的話,你也不會做啊)!于是你用了洪荒之力把這一輩子能用上的教學和數學知識都用上了,還在心里暗暗敬佩自己當初為什么不當老師,結果,半個小時后孩子還是用那無辜的小眼神告訴你,他什么都沒聽懂!此情景一般單循環三次以上,估計分貝就要提高到150了,心疼自己的嗓子和鄰居的耳朵一秒鐘。
夜深人靜了,臺燈下看著小朋友睡熟的小臉,卷翹的睫毛,你不禁懊悔自己為什么要跟這么可愛的小天使開戰呢?為什么能不多一點愛心和耐心呢?帶著無限的懊悔發誓一定要做個理智、溫柔、講道理的家長,第二天一到同樣的情境可能情商會繼續掛掉!
這里,推薦一套過去的十年間我看過最好的一套親子教育類書——耶魯大學40年的研究成果《你的n歲孩子》。這是一套通往孩子的心靈地圖,從0歲一直到14歲,每個年齡專門有一本書。
這套書與市面上其他的育兒書最大的不同是,它不是個人的、帶有主觀性或者片面性的個性書寫,而是阿諾德.格塞爾博士指導耶魯大學科研診所(格塞爾人類發展研究所的前身)針對數千名孩子(實數),并跟蹤孩子們40多年,做出的研究兒童行為發展和變化的共性研究。作者在序言里面說,我們講述的是孩子在相應年齡段應有的行為,不少家長看過后心里會踏實,也有些描述會讓家長更加焦慮,但當父母因為預知到孩子可能會出現的行為,等到真實發生了,反而多多少少不會像一無所知的情況下那么緊張。
簡單的說,它會自信而肯定地告訴你,通常來說,男孩子或女孩子在某個年齡會出現的某種行為特征。比如,四歲孩子是張狂而可愛的,五歲的孩子是沉靜而安靜的,九歲的孩子是獨立而執著的,同時也是學習能力跨越提高的一年……
當然,最為個體,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育時間表,有的進程緩慢,有的和順與不和順相交替,也有整個童年階段都十分難以相處的孩子。所以,參照這本書,無論你的孩子的性格或某方面的能力是超出還是滯后,請不要惴惴不安,這本書再三強調它只是對孩子的各種行為的預期性描述,對數千名孩子自然展現出來的各種行為的概述。它的作用是為你提供一份“旅行地圖”,告訴你將要去的國家總體來說會是什么樣子,你走的可能比其他游客更加從容或更匆忙,比別人體會和觀察的更細致周詳。但“地圖”本身并不能告訴你,你的在旅途終會遇到什么,也不會預測出你真正旅程的真實情況。它只能告訴你,那塊目的地大致的模樣。
作為對整體概述的補充,書的后半部分也針對個體進行了案例分析,幾乎可以戳中你正面臨中的問題。幸運的是,我在孩子2歲的時候,接觸到了這套書。同時我也接觸到了華德福教育教育的核心,才開始明白教育的本質是幫助孩子完成每個年齡階段生命發展的任務。
每次看了“你還能陪孩子多少年”這樣的文章,讀到紀伯倫關于孩子的詩,我都會飆淚。確實,小小的天使,只是通過我們父母來到了這是世界。他成長中最重要的時期我們不能錯過,也不能因為不了解對方而用錯了愛的方法。我們和孩子都無法重新來過,我們誰也回不到從前。
孩子,并不屬于我們,他是他自己的。在孩子們的幼年,童年和青年時代,我們作為家長有幸能互相陪伴、彼此愛護,不僅僅需要處于本性的愛,更加需要理性和科學的指導:努力嘗試了解在每個年齡段的小小少年,他在這一年的大概的特點、能力發展、性格特征。如果我們知己知彼,不做超出孩子年齡能力的預期,才能百處不厭,心生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