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曾對音樂給予美好的評價和贊嘆,他說:“音樂和旋律,足以引導人們走進靈魂的秘境。”的確,音樂源自人類的精神,是人類靈魂的語言。
德國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認為,音樂比一切智慧和一切哲學具有更高的藝術境界,對人類有更多的啟示作用。音樂將福音傳遞給人們,使人們相信夢想、歡樂,光明的存在,它猶如明燈,驅趕靈魂的黑暗,照亮人們的心田;它猶如陽光,普照大地,讓萬物充滿生機,讓世界充滿活力;人類在音樂的美好旋律中永遠感到快樂。
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他一生對音樂是非常癡迷的。據傳,一次孔子在齊國聽到《韶》樂,經常沉浸在美妙的旋律境界中,三個月都食不甘味。他感嘆道:“想不到音樂之美,竟能到如此境界啊!”《韶》乃舜時古樂曲名,是一首以贊頌舜的功德為主題的有名曲子。
音樂是一種細膩的藝術,它常常以豐富的想象和靈活的演奏形式,揭示人類靈魂的價值和大自然的優美,給人們的心靈深處帶來振顫,美妙的旋律對人的智力發育和情趣陶冶有很好的作用,也為人們的心靈提供了一個得以休憩的空間。
從古至今,有很多人都認識到了音樂的特殊作用,有許多人得益于音樂的啟迪而成材,并成為著名人物。就拿孔子來說,他就是十分幸運的,他的母親就非常懂得用音樂藝術去教育、感染少年時代的孔子,孔子的成名,與這位偉大母親的從小引導是完全分不開的。
早在孔子還不懂事的時候,孔子的母親顏氏就買來了很多樂器,有時自己為兒子吹彈,有時請人為兒子演奏,有時讓兒子自己擺弄。在母親的引導和教育下,孔子對音樂有了濃厚的興趣,很小就學會了吹、拉、彈、唱。鄰里有了婚喪紅白喜事,他都攜著樂器去演奏。長大后,孔子對音樂的愛好有增無減,簡直到了癡迷的地步。
孔子對音樂有很強的感悟能力。有一次,孔子向魯國樂官師襄子學琴,一支曲子他一連彈奏了十日也不換別的,襄子建議他換首曲子,孔子說:“我已經熟悉這支曲子了,但還沒有領悟彈奏它的技術。”過了些時候,襄子說:“你已經掌握了這首曲子的要領了,可以彈別的了。”孔子又說:“我還沒有領悟它的用意。”又過了一段日子,孔子仍在不停的彈那首曲子,襄子不耐煩地說:“你已經了解它的用意了,可以換一支曲子了。”孔子說:“我還沒有感悟它所描寫的人物形象呢?”又過了一些時候,孔子終于停下不彈了,他默然沉思,看向遠方,說:“我可能領悟到了,這個人又高又大,皮膚很黑,眼睛向上看,好像要統一四方,這不就是周文王嗎?”師襄子聽了非常驚訝地說:“這支曲子就叫《文王操》啊!”
從此,孔子對音樂鉆研的更深了,他不僅以音樂陶冶情操,還對音樂有了很深的研究和造詣,能從音樂中悟出很多深刻的道理。
一位普通的母親,善用音樂的力量,從而培養出了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一位影響歷史和世界的圣人,可見音樂的力量之強大。
音樂為人類生活增添了色彩。就像潤物無聲的細雨,悄悄洗滌著人類的心靈,影響著人們的道德、意志、品格、情操。雖然古代儒家將音樂對道德的作用夸大了很多,如“樂者,德之華也”,“審音而知樂,審樂而知政”等,縱然有片面之處,但多聽高尚的音樂,確實會使人們的情趣高尚起來,多聽鏗鏘雄壯的聲音,也會使人們的意志堅強起來,情緒高昂起來,當你感到心情煩躁,需要一點滋潤時,徜徉在美妙的音樂旋律中會是一個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