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墓碑

摘下腦關接口的那一瞬,感覺真的很不好。
  就仿佛把自己的一枚眼珠子摘除。
  這個過程越是迅速,痛苦就越是難熬。
  這次斷線的過程就算得上是迅速的。
  仿佛中了那么一槍,子彈是一整管的老年癡呆癥。
  相當不爽。

江牧原去世了。
  死于十三個月前,但直到昨天我還在和江牧原互動。
  知曉這事后,我的軀體發生了猛烈的抽搐與干嘔,其程度之猛烈,使得身處第四層空間的意識也跟著顫抖了起來。
  生理上的反應,無論如何都是無法被徹底抹除的啊。
  當然清楚,這是江牧原設定的虛擬靈魂,以便在自己身故后還能給朋友們一個交代。
  只不過這個交代的時間,可以很長。
  Second Past Life.
  不過,作為江牧原的好友,我還是有必要去參加他的葬禮的。
  說是說葬禮,其實也不過是一位數字牧師做的一場墓碑啟動儀式罷了。
  至于江牧原的身體,十三個月下來,早就沒人想瞅一眼了。
  聽說是他的鄰居被濃烈的臭味弄得意識都抽搐了,這才下線發現了江牧原。而鄰居本人據說還因此患上了心理疾病
  如果換作是我,恐怕會因此而誕生一個網絡噩夢實體,一直跟著我的意識吧。
  到時候就只能去找心理醫生了。

雨很大,我的輪椅悄無聲息地穿梭于墓碑之間。
  去年我的生理診斷程序就說我全身的肌肉群正在萎縮,建議增加下線時間以運動身體,或者下載一套軀體自動運動的軟件,可惜我兩樣都沒選。
  “該死的拖延癥。”
  這是我的口頭禪。
  左手邊一個小人從墓碑里走了出來,開始演奏小提琴。
  這是第三代數字墓碑,可以根據設定建立死者的立體影像動畫,有人來了就會自動播放。
  算是古董貨了。
  “在下姓石名任飛字千翼號冷面逗逼,請留下你的聯系方式與姓名,不日將登門拜訪。”
  這是更早的二代數字墓碑,相當沒品。
  家里的幾位老人當年過世的時候,正好是試驗性的第一代數字墓碑被淘汰,換上“人機交互界面更友好”的二代墓碑的時候。
  老人們很不理解為何死了還要有一堆電子線路來瞎嗶嗶,這不真的是“吵死人”么?
  但我這一代人倒是挺理解的。
  數字墓碑可以算是延續了活人與死人交流的一種形式,在經歷了三代不算成功的演變后,從第四代開始和線上逝者結合,這才形成了現如今的墓碑文化。
  有人說,死亡賦予生命意義。因此,墓碑算是文明的定調音。
  我們這個時代的文明基調,大概就是“完美在線”吧。
  你就是死了,也依然在線。
  就比如江牧原。

江牧原的墓碑靠在挺后面。
  前面七八排混雜了傳統墓碑與前三代數字墓碑。
  走了十來米后,你就能發現整個風格發生了悄無聲息的轉變。
  一塊墓碑映入了我的眼簾。
  那是我的叔叔,一位很有魄力的人。
  他在生前大力提倡數字墓碑與智能墓碑,以至于由于太過激烈而被人用板磚砸過腦袋。
  他的話雖然相當地偏激,但有一點卻深得人心——人就是通過被他人記住,而存在于這個世界上的。人存在的意義,也就在于被他人記住。因此,對于逝者,最好的紀念方式,便是讓他們可以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繼續被人所記住。
  這便是后來智能墓碑的核心思想——在網絡上延續逝者的虛擬生活。
  利用大數據分析來分析逝者在網上的行為模式,塑造出一個各方面都無差別的模擬靈魂,讓這個靈魂在網上繼續有限制地與人交流。
  而且,隨著系統的升級,這樣的模擬靈魂也可以學習最新的網絡資訊,然后根據逝者的性格模型來做出交互。
  這已經不再是傳統數字墓碑那樣按部就班地浮現死去的逝者,而是真正地讓他們繼續活在人們的心中了。
  直到有一天所有的親友都同意這個靈魂可以逝去,它才會真正地從這個世界上消失。
  你可以說我死了,也可以說我沒有死。這取決于你如何看待生死。
  就我而言,我的叔叔還活著,就在我的心中。
  他的墓碑感應到我的到來,彈出了一塊浮空屏幕,上面呈現著叔叔的靈魂在網上與網友的交流。
  哦,我還看到了他正和我的父親談論最新的火星演唱會,引得群里另外幾個人一陣訕笑。
  我也笑了,目光向一旁投去。
  那是我父親的墓碑。
  七年前,死于溺水。
  我的母親沒有來過這里,因為她覺得這里沒有父親的靈魂。
  而我卻還是會來,當有人被請進這里的時候。
  我也不知道我的父親到底在不在,但我知道,我前幾天還和他在網上交談。
  我的第二任妻子想要和我離婚,因為她覺得第四層空間不是她,她向往身體敏感度被調節得更高的6.4層空間。
  我不想說第六層空間的“女士之友”服務是我婚姻破裂的罪魁禍首,但我的確認為她在那里被寵壞了——哦,上帝啊,哪有那樣身體的男人?
  可我父親卻說,我的想法是自私的。
  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力,即便追求的只是純粹的生理上的愉悅,又有何不可呢?
  人各有志嘛。
  可我卻還在為在這個靈魂的時代還貪戀生理的原始欲望而感到不齒。
  然后我的父親就拍了拍我的頭:“你還是太年輕了啊。”
  那一刻我知道那的確就是我的父親。
  我不明白為何母親就是認為父親已經不在這里了。
  當然,嚴格說來,父親的確不在這座墓碑里。
  他正在網上,在第五空間,和我叔叔聊天。
  我讓輪椅停下,親身俯下腰,為父親的墓碑拭去了一層薄薄的露珠。
  “再見。”

墓園的最深處,是一片開闊的草地——那里便是未來的新墓碑們所矗立的地方。
  一位牧師的立體形象在空氣中寧靜的站著。
  江牧原的親朋好友不在。
  或許是我來早了。
  他的墓碑倒是已經立在了那里。
  牧師向我微微點了點頭。
  人還沒有到齊,儀式不會開始。數字牧師也只會寧靜地站著——不會向你推銷墓碑,也不會跟你扯別的廣告,這點挺好。
  這是一座智能墓碑。
  最新款。
  有點諷刺。
  江牧原是極力反對數字墓碑的人之一。
  他們稱自己為“無墓游魂”。
  可他現在卻安靜地躺在這座墓碑里,等著儀式過后重新連線。
  他一直告訴我,數字墓碑是個陰謀。
  是啊,是個陰謀。
  數字墓碑是個陰謀,第六層空間是個陰謀,人工智能管制局是個陰謀。
  所有的一切都是陰謀。
  任何時代都不缺乏陰謀論者,這個時代也不缺。
  他們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政府的一個局,而局的目的就是為了牢牢地控制住權力,控制住社會。
  所以政府不斷鼓勵自由的價值,沖淡傳統婚姻為基礎的社會結構。
  昨天江牧原還跟我說,我和我妻子的離異就是社會基石被沖垮的明證。
  人人都只顧著在虛擬的世界中追尋所謂的“人生的意義”、“生而為人的歡愉”以及“從未有過的新鮮刺激”,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個人自己,而不考慮家庭,不考慮社會,這是赤裸裸的技術納粹主義。
  這便是江牧原等無墓游魂的觀點。
  技術納粹主義,嘿!
  說什么政府大力制造機器人,故意以人工智能管制局的幌子掩蓋,其實就是在有規模有計劃地用機器人替代人類。
  還說大力鼓吹個人享受,就是為了讓家庭這一基本單元被擊碎,從而控制人口增長。而數字墓碑便是為了營造出“依然有很多人”的假象而造出的工具。
  第六層空間中的那些激爽的體驗,則是試圖利用這些網絡來控制人們的思想與情緒,使得整個社會在事實上變得更加穩定——所有的不滿都通過第六層空間發泄了出來,于是社會就再無動亂。
  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更好的統治,更完美的統治。
  而統治的最終目標,就是將所有的低層人都清理干凈,只留下統治者和他們的AI。
  讓人類在低生育高享受的天堂中慢慢枯萎,無聲無息地枯萎,步履堅定地枯萎。
  以一種溫柔的方式,剔除所有不合適的人群。
  這,便是技術納粹主義。
  這是我這輩子聽過的最愚蠢的陰謀論!
  什么沒有證據就是最好的證據,什么政府在下一盤很大的棋,真是讓人笑掉大牙!
  江牧原啊江牧原,我實在想不通以前班上最聰明的你,如今怎么會陷入這種陰謀論的泥潭呢?
  當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啊。
  不過最后你還是選擇了數字墓碑,大概你也終于還是想通了吧。
  聰明人一旦進入了牛角尖,那比一般人更難出來,也只有他自己能走出來。
  幸虧你最終還是出來了啊。
  晚上一定要和你好好喝一杯,慶祝一下!

別人還是沒有來。
  我四下張望了起來。
  整個墓園里只有我一個人。
  一條黃狗不知從哪里走了出來。
  一路走過來,各種立體人影都從墓碑里走出來,逗弄他一下。
  也有芭蕾,有男高音,有兩個墓主一起合唱,有一家人圍著黃狗跳舞。
  有詩朗誦,有嚴肅的哲語。
  黃狗走到了我這里,走到了墓碑旁。
  江牧原的墓碑亮了。
  他要出來了。
  不,他沒有出來,而是出來了一行字,突兀地浮在空中——

“根據有關規定,本墓查無此魂。”


如果你覺得這篇東西寫得還行,愿意打賞我一口咖啡,請戳打賞頁~~
如果喜歡簡書,想要下載簡書App的話,輕戳這里
本文遵守創作共享CC BY-NC-SA 3.0協議**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喝下 這碗雞湯 是否 就找到了方向 何處是風景 何方是遠方 除了未知 還有希望 聽從內心 忘卻憂傷 沒有人 永遠 ...
    小白楊老師閱讀 416評論 1 4
  • 【聽雨感悟】認識的人并不是越多越好,擠不進的圈子不要亂擠,更不要以認識誰見過誰而作為吹牛資本。沉住氣,別老去巴結誰...
    聽雨廖哥閱讀 282評論 0 0
  • 尚未配妥寶劍,出門便已是江湖。 前天,小安安從三亞飛重慶,結束了20多天的旅游。昨下午,他跟著爺爺奶奶和爸爸從重慶...
    安心在奔跑閱讀 406評論 0 0
  • 微信 -----thinker熱修復(framework---替換整個dex就是整個class文件)dex分包(c...
    遙遙的遠方閱讀 518評論 0 0
  • 先跟大家說聲:抱歉!一直未能戒掉看電視劇的毛病,已至于腦袋也就被晾起一邊,幾天都沒有寫文章。這兩天總是在糾結標題是...
    李家小梅閱讀 545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