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咨詢+自由書寫》訓練營 第三課
01
小時候,我被貼過最多的也是我最耿耿于懷的標簽都是一個類型:內向、害羞、不愛說話、書呆子。
童年的日子里,一聽到這些標簽,我的腦海里就會浮現出大人一臉唾棄的表情(也許實際不是這樣的,但我的內心感覺就是這樣的),仿佛我的不愛說話是一件多么不受歡迎遭人嫌棄的事情。爸爸媽媽總愛拿我和表姐比較,她們漂亮活潑、能歌善舞、能說會道,而我呢,和她們在一起,我顯得呆頭呆腦,我就是一片小小的綠葉,還是那種沒長好的綠葉。
我不明白為什么我要來到這個世界,難道我來到這個世界就是為了襯托別人的美麗嗎?!
沒有人關注我,我也不愛和別人玩,童年的日子里,我唯一喜歡做的事情,是在自己的房間里收拾出一個小角落,縮在里面看書,寫詩,寫日記,日記的開篇經常是:“我永遠也不會忘了這一天”,很重的筆跡,被淚水暈染得有點模糊。經常一個人聽著音樂,對鏡自憐,仿佛一只受傷的小貓在舔著自己的傷口。
是的,我封閉了自己向外的大門,我越不和人交往,我就越不會說話,然后我就更不開口說了,到初中,基本就是一個自閉的狀態,內心很渴望,羨慕那些人緣好的人,但我完全不知道說什么,每天獨來獨往,一開口就緊張害怕臉紅心跳加快。后來我才知道,那時的我已經是社交恐懼癥患者。
這個標簽伴隨了我很長的時間,我一直都習慣了壓抑自己的想法,更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因為缺乏與人交往,我也不會和人交往了,我總覺得別人會不喜歡自己,不愿意聽自己說話。中間的過程里,我也有過度補償,故意表現得開心些,去湊熱鬧,但是這樣做后,很累很累。直到后來上大學,到了一個新的環境,我剛開始也是把自己定為丑小鴨,不怎么說話,但慢慢地,有人關注我,于是我開始嘗試著和別人多些交往。到那時,對人的社交恐懼才漸漸減輕,不過對于公眾表達和發出自己的聲音還是很緊張,一開口就臉紅。
記得大學時有次去心理咨詢室找了一位老師,我說了自己的問題后,老師問我:你覺得你現在臉紅了嗎?我說:我應該臉紅了。然后,老師拿過來一面鏡子,讓我看,我發現自己根本就沒有臉紅。我心一震。那天還交流了很多,其他都忘了,只記得兩個字“接納”(現在這個詞已經用得很泛了,那時是第一次聽到),為什么說話就一定不能臉紅呢,如果臉紅又怎樣?我能接納這個說話臉紅的自己嗎?這幾個問題一下子就把我敲醒。
突然發現,你很在乎的東西,你以為別人都在盯著你看,其實別人壓根都沒注意到,原來自己一直都活在“我以為”的世界里。
02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現在家里親戚中,他們最喜歡最推崇的就是我,一致覺得我性格好,口才好,各種好。從他們對我的反饋中,我切切實實能感覺到自己的變化,可以說今天的我與童年的我看上去絕對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
當然,只有經歷的人,才知道這個過程有多么的不容易。每一次突破,都要和自己內心的那個“你不行”的聲音抗爭。
從今天看來,這些標簽真的塑造了我大部分的童年生活:沉默寡言、自我封閉,感覺壓抑、被忽略、自我厭惡、沒有價值感、過度在意別人的評價,直到今天,某些結也還在心里系著,沒有完全打開;另一方面,因為我太在意,我又苦苦掙扎,總是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因為以前不會說話,后來去學習去成長去突破,反而現在的表達比一般人表現得更好。
從中,我也有個很大的體悟:一個人最恐懼的地方,也蘊含著最大的能量。當你去面對了突破了,你會發現自己的能量源源不斷,推動著你連接一個更大的世界。
03
生活是自己的,我開始坦承自己就是內向性格,喜歡獨處,可以與幾個朋友深聊,但是不喜歡和很多人一起交流,更不喜歡應酬。我開始將性格的內向與否與個人價值分離開,這與“是不是受人歡迎”一點關系都沒有。特別是當我知道,那些在電影中舞臺上閃耀的明星,其實很多人在私底下也是非常安靜的一個人。原來人可以這樣活。原來每一種樣子都有可愛之處。
最重要的是先愛自己,愛自己的這個樣子,然后才能自由,我可以在想說的時候清晰表達,也可以在不想說的時候保持沉默,我可以在需要的時候站上講臺發出自己的聲音,也可以坐在臺下做一個認真傾聽的觀眾。
改變的過程是漫長的,像我從童年走到現在,花了三十年啊,但是盡管如此,我還是改變了。
只要你愿意,開始行動,允許自己慢,允許自己犯錯,允許進一步退兩步,只要不停下腳步,就會遇到更好的自己。
誰說一定要完全改變,才有收獲呢。
每一步都算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