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小鬼大的孔融
孔融,孔門之后,是東漢末年一代名儒,從小就有異于常人的才能。他十歲那年,跟隨父親到洛陽,當時有個叫李元禮的司隸校尉,名望很高,凡登門拜訪的,也必須是有名望的雅士或推薦的親戚,才可以通報進入。孔融到了李元禮府宅,對守門的小吏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通報進門后,孔融坐到前面。李元禮看著眼前的這個小孩子,問他:“您和我有什么親戚?”孔融答道:“從前我的祖先孔丘與您的祖先老子有師生情誼,所以我們兩家世代交好。”李元禮和賓客聽了這話無不感到驚奇。太中大夫陳韙后來到了,人們將孔融的話告訴他,他不屑地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脫口而出:“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陳韙一下子尷尬得無地自容。
點評:每次遇到這種情況都好希望孔融附體呀!
二、詭辯太子司馬紹
司馬紹,即晉明帝,東晉第二位皇帝。司馬紹只有幾歲的時候,有一次坐在父親司馬睿膝上玩耍。當時有人從長安來,司馬睿問起故都洛陽的情況,不覺傷心流淚。司馬紹問父親為何哭泣,司馬睿就把當年東渡的原因告訴了他。然后問小司馬紹:“你看長安和太陽相比,哪個遠呢?”司馬紹回答說:“太陽遠。只見有人從洛陽來,沒聽說過有人從太陽那邊來。”元帝當時就震驚了。第二天,召集群臣宴飲,司馬睿想在大臣面前炫耀一下自己兒子的才能,就把司馬紹就過來,又問一遍昨天的問題,不料司馬紹卻回答說:“太陽近。”,司馬睿愣了一下,忐忑地說:“為什么和昨天說的不一樣呢?”司馬紹回答說:“現在抬起頭就能看見太陽,可是看不見長安。”
點評:如果我有這樣一個兒子,我也天天帶出去炫耀。
三、鐵齒銅牙紀曉嵐
紀昀,字曉嵐。清代乾隆年間官員。歷官左都御史,兵部、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管國子監事致仕,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
紀曉嵐體形肥胖所以很怕熱,夏天經常汗流浹背衣服濕透。當時他每天從南書房值班出來,到值廬休息時,一定要把衣服脫掉,光著膀子涼快很久才出去。乾隆皇帝聽了小太監說了此事,準備戲弄他一番。某一天,紀曉嵐和幾個同僚都光著膀子在聊天,同僚突然看到皇帝走過來,都急忙披衣服,只有紀曉嵐是個近視,皇帝走近了他才看到,來不及穿衣服,就鉆到了乾隆御座下,大氣也不敢出一下。乾隆坐了兩個小時,也不說話。紀曉嵐實在忍受不住了,就探頭問到:“老頭子走了嗎?”乾隆笑了,同僚也跟著笑。說道:“紀昀不得無禮!”紀曉嵐急忙爬出來,穿上衣服,跪在地上:“奴才該死,冒犯了皇上。”? 乾隆道:“你為何叫朕為‘老頭子’,有說法可活,無說法則死。” 只見紀曉嵐不慌不忙,從容說道:“萬壽無疆,這就叫做‘老’;頂天立地,至高無上,這就叫做‘頭’;天父與地母是皇上的父母,故而叫‘子。”乾隆皇帝聽了,這才轉怒為喜!
點評:有時候恰到好處的馬屁也是一種生存方法。
四、機智應變的晏嬰
晏嬰,春秋時齊國人,身材短小,相貌丑陋,但能言善辯,反應敏捷。
有一次晏嬰奉命出使楚國。當時楚國比齊國強大,楚國根本沒有把他這個其貌不揚的齊國使者放在眼里,甚至想讓晏嬰當眾出丑,以此羞辱齊國。楚王見晏嬰身材矮小,便命人在宮殿正門旁邊,開設一個幾尺高的小門,讓晏嬰從這里進入楚王宮殿。 晏嬰說道:“出使狗國的人才會從狗門進入,現在我是出使楚國還是出使狗國呢?”衛士們無言以對,晏嬰進了大門,去見楚王。
見了面,楚王傲慢地說:“齊國沒人了嗎,怎么派你來?” 晏嬰盯著楚王,從容說道:“我們齊國派使者出訪有個規矩:那就是,有賢才的人出使上等國家,沒有才能的人出使下等國家;大人出使大國,小人出使小國。我是個小人,又沒有才能,所以就只能委屈下到楚國了。”楚王十分尷尬,覺得晏嬰雖然矮小,卻智力非凡,難以對付。 但仍想找機會挽回面子挫傷晏嬰。他絞盡腦汁,又想出了一條妙計。 第二天,楚王故意在宮殿前廳陪著晏嬰說話。突然兩名公差綁著一個人到楚王面前來。楚王問道:“綁著的人是做什么的人?’公差回答 說:“他是齊國人,犯了偷竊罪。”楚王看著晏子問道:“齊國人本來就善于偷東西的嗎?”晏子離開座位回答道:“我聽說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樹,只是葉子相像罷了,他們的果實味道卻不同。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為生長的水土地方不相同啊。這個人在齊國不偷東西,到了楚國就偷東西,莫非楚國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東西嗎?”楚王笑著說:“圣人不是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討沒趣了。
點評:整個故事就是一個成語:自取其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