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一個千古之下超群絕倫的全才

很多詩人的聲名地位都是后追的,就連“詩圣”杜甫都不能幸免。但蘇軾卻在他的時代早早地享有盛名,并且遍及海內外。最重要的是,成為某一領域拔尖的“偏才”已足以令人艷羨,而他,偏偏還是個名副其實的全才。


一、文學成就


我們知道,詩歌表現手法是很難拿捏的:重內容輕形式,不免落于乏味質實;形式大于內容,又會顯得浮華空洞。但它在東坡這里都不是事兒,一經運用便是錦上添花。比喻,是可以好幾個一起來的:“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百步洪》)。用典,是可以連精確到人物姓氏的:“平生漫說古戰場,過眼終迷日五色”(《余與李廌方叔相知久矣,領貢舉事,而李不得第,愧甚,作詩送之》)。對仗,是可以活學活用腦洞大開的:“山憶喜歡勞遠夢,地名惶恐泣孤臣”(《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內在思想與外在形式可謂貼合得天衣無縫。因此,清代趙翼評價他說:“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這種天賦,就連與之齊名的黃庭堅都只能望洋興嘆。


就詞而言,我們會很快想到其豪放詞人的身份。的確,東坡為素以輕柔著稱的詞體添上了“滄海一聲笑”:“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江城子·密州出獵》)、“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一副意氣風發、瀟灑不羈的架勢。當然,東坡本人也寫了不少婉約詞,但相比傳統主題,更多幾分文人雅致:“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這句“此心安處是吾鄉”,實出自王定國家歌妓柔奴之口。不同于傳統婉約詞極力描繪歌妓外貌,東坡在這里向我們呈現了一名女性詩意、美好、富足的精神世界。總之,詞到東坡這里,不再是供宴席娛樂的靡靡之音,而成了與詩一樣可以用于自我言志與載道的工具。所以胡寅稱贊其“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乎塵垢之外”。


至于古文,東坡與歐陽修并稱“歐蘇”,所謂“歐文如潮,蘇文如海”。也許,你還記得中學課本中的《記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月光如水,竹柏如藻荇,這樣的文字背后,是多么透徹的內心和豐富的想象啊。也許,你還記得《日喻》中的生而眇者和南方沒人,想到這兩個經典形象正是為了印證那句“道可致而不可求”。《留侯論》中的張良,“忍小忿而就大謀”而“狀貌乃如婦人女子”,這種反差又令多少人感慨。東坡曾表示:“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了然于口與手者乎?是之謂‘辭達’。”(《答謝民師書》)言與意合本屬不易,而他的作品恰恰是“辭達”的典型,無論什么題材都能駕輕就熟,推陳出新,如臻化境。



二、藝術造詣


論書法,他位于“北宋四大家”(蘇、黃、米、蔡)之首。關于東坡的字體風格,有則軼事值得分享。一次,東坡和黃庭堅討論書法,東坡揶揄說:“魯直啊,你近來這字雖然清勁,但筆勢有時太瘦,跟蛇掛在樹梢上一樣。”山谷不服氣:“你的字我是不敢輕易發表意見,但我老覺得過于褊淺,跟石壓蝦蟆似的。”調侃完畢,兩個人哈哈大笑,快樂到不行。


東坡的書法作品為當時和后世人爭相效仿和庋藏。以我們熟知的《寒食帖》為例,它與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并稱三大行書書法帖,曾輾轉中國和日本,飽嘗自然之災與人為之禍。最重大的一次發生在1923年日本,收藏者菊池惺堂家因大地震失火,菊池不顧生命危險在大火中搶救出《寒食帖》,可見它在其心目中獨一無二的地位。



《寒食帖》的獨特之處在于其字形大小、字間疏密程度不一。開頭“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是比較平靜的敘述,相應地字體也中規中矩。寫完第一首,東坡的情緒似乎愈發高漲,下筆更加豪邁,字體也跟著大了許多。“屋如漁舟濛濛”“煮寒菜”等字順勢而下,彼此排列十分緊密,這是情緒的壓抑,也是筆力的蓄勢,至“破灶”處徹底爆發——我們看到,這兩個字較原先放大了數倍,與后面的“途窮”相照應,在整幅作品中十分顯眼。至于說到“君門深九重”,“君”字仿佛有意被寫得很小。這背后的憤懣不平之氣,著實令人感到觸目驚心。


再如同樣寫于貶謫黃州時期的《赤壁賦》,在宋代也是備受歡迎。東坡對這兩篇作品甚為得意,盡管擔心文禍再起,但依然多次自書并分送給幾位友人。放在普通人,作品也許真的只會在小范圍內傳播,但這在東坡身上顯然是行不通的。不兩年,《赤壁賦》就被刻石——我們知道,一經刻石,便人盡皆知了。除此之外,還有許多人爭相臨摹。值得注意的是,在東坡身后很長一段時間,其文字和墨跡都是被朝廷明令禁止的。但這不僅沒有對他的地位或作品流傳產生過多影響,反而更加刺激廣大忠粉收藏和追捧。尤其在士大夫階層,東坡是文化時尚的代表,也是文人身份的標志,不學習東坡,會被視為沒品的表現。


論繪畫,東坡是“湖州竹派”代表人物,最喜畫墨竹、枯木、怪石這類奇崛之物,被米芾稱為“怪怪奇奇無端”。以著名的《枯木怪石圖》為例。可以看到,枯樹、怪石、嫩竹、小草、斜坡構成畫面的所有元素,怪石和枯木是主要元素。其中,怪石的凹點被有意加深,與其前凸處構成畫面的一個重心。枯樹造型虬屈,樹干向斜坡下方傾斜,構成另一個重心。為了達到視覺平衡,樹梢向上向左回收,并且其最右端延伸至畫面最右端。東坡筆下的枯樹有不少“反自然”的地方,如它共有三處曲折,兩處近于直角,第三處則為圓形。橢圓形回環本給人一種峰回路轉之感,但畫上的樹枝卻沒有一片葉子。由于東坡秉持“詩畫一體”論,這些特征可從相關文學傳統中見出端倪。如枯木是《莊子》中的經典意象,“內直而外曲”“似僵而實堅”,是形殘神全的表現。此外,它也是離愁別緒和羈旅思歸的象征。至于怪石也有其原型,且蘇軾本人就是石頭愛好者,自視其為貌丑實美、具有氣節的事物。總之,枯木和怪石這兩樣富有意蘊的事物并存于同一幅畫中,產生了更豐富多元的意味,成為東坡抒發個人情感的有力憑借。



東坡被西方人視為“卡里斯馬”型人物(意為具有超凡魅力和能力),也正是其筆下的“千古風流人物”。從小我們就學習他的各類作品:他是唱著“大江東去”的豪放派,吟著“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懷思者,抑或是“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的泛舟人。但他的魅力顯然不止于此,除了文學藝術的高超成就,他的性情、為人、政績同樣令人心生敬佩。也許,這就是每一個人都無法拒絕東坡的原因吧。




參考文獻:

[1]王兆鵬《宋代<赤壁賦>的“多媒體”傳播》,《文學遺產》2017年第6期

[2]李制《蘇軾藝術思想中的文圖關系研究》,東南大學2018年博士論文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