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想想也不記得當時是怎么找到《大數據時代》這本書的,好像是在查找數據庫方面的書,看到亞馬遜推薦的書里有這本,發現最近才出版的就買一本回來看看。
然而這個過程中,其實自己已經得到了大數據帶來的影響。
我的瀏覽記錄被亞馬遜監視著,根據這些記錄它們尋找和我瀏覽記錄相關(同類)的書籍,預測我會看它們的可能性比較大,于是在亞馬遜給我的推薦書目里,就多了一本大數據時代。而我買了這本書,亞馬遜就會認為我看這方面的書的可能性會更大,于是會更多的給我推薦這方面的書。以此循環,構成了一個數據的閉環反饋系統。如果對于要尋找某一方面的書,亞馬遜的會幫我們找到我們想要的書,即使在一開始我們不知道我們想看什么。這可能也幫我們在挑選書籍中,減少了很多工作量。如果看書的分類不清晰,可能亞馬遜也會比較頭疼。但它還是會根據我們最近的瀏覽記錄,來給我們推薦相關的書。
確實,在亞馬遜的這套推薦系統中,讓我找到了很多以前自己不知道的感興趣的書,如果說畢業后看書多了,亞馬遜在這里應該也有不少貢獻。而這,僅僅是大數據時代下,預測開始的一部分。而這已經在“潤物細無聲”的情況下,影響了我們的生活。亞馬遜也因這套系統,多賣了很多書。當當、京東和亞馬遜比起來,前兩者是我們在一個巨大的書店里找自己書(當當最近沒怎么用過不清楚,京東是這個樣子,百度的推薦有些像亞馬遜的推薦系統),最后一個則是像有一個管理員根據我們看過的書,然后給我們推薦一些相關的他(她)認為我們可能會看的書。一個是我們找書,一個是書找我們。拿風老前輩的話說就是“料敵機先,出手無招”。
由此,大數據時代:
- 我們的消費記錄被電商監視著,
- 我們的瀏覽記錄被百度(google)監視著,
- 我們的社交網絡被QQ、人人、監視著,
- 我們的心情被QQ狀態監視著,
- 我們使用的軟件被360監視著,
- 我們的位置被聯通移動監視著。
根據這些預測我們自己的一些事情,有些已經成為現實,有些將成為現實。這勢必會像以前的互聯網改變溝通方式一樣,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而這,還只是我們現在能直接看到的影響。
在《大數據時代》中指出,大數據必將影響我們的生活,工作和思維方式。
這里邊引發這些的根本是,關系的變革,從因果到相關(即從一種的必然聯系,轉變到可能聯系)。
當少量數據的時候大腦處理因果比較方便,因此選擇了因果。當大量數據出現的時候,大腦已經不可能在如此多的數據中尋找因果,只能以相關取代。如果有些問題,必須找出因果,也是先確定了相關關系,在此之下,繼續探尋。即,找到數據中的聯系,至于引發聯系的背后的原因,在很多時候已經不會像以前那么重要了。
而現在,一些公司所做的也就是這些。亞馬遜的薦書系統,google的翻譯和預測,IBM的預測,百度的推薦網站,QQ的好友推薦,Farecast的機票預訂,它們是根據它們獲得的數據,預測出結果,然后應用;它們并不會去花時間去探究里邊的深層次原因,因為它們已經得到了它們想要的東西,而且那將是十分困難甚至沒有因果關系的。
前兩天在《第一財經周刊》上看到的《TED上的少年們》他們的學習方式以及由此做出的成果。他們沒有專業背景,只是因為對哪里感興趣就到Google上,搜索自己想要的資料,然后動手做實驗。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完成了可以和專業人員相提并論的成果。甚至于有些方面,在成年人想不到的地方,找到解決之道。究其原因,在于成年人尤其是有專業背景更傾向于從因果中找答案;而那些TED少年們則是從互聯網上找到相關的資料,進行分析與試驗。縱然很多對于成年人來說很幼稚,但是卻不會落下可能的答案。好似演化過程中,成年人更多的是正常演化,TED少年們則屬于突變型的。縱然突變型很多會消亡,但是能但來變革性影響的,也是來自突變型。現在,大量的知識在互聯網上都能輕易找到答案,對于知識的存儲已經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如何去找到這些知識。即,記憶在當下已經近于過時,因為知識的增長量每年將會翻好幾翻,相比于記住那些知識,如何去找到這些知識就顯得更為重要。由此,保持一個學習力,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獲取新的知識,遺忘舊的知識,在需要的時候學習需要的知識,保持創造力,保持思考力。這是大數據時代的必然要求。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并非都是積極的影響。大數據本身帶來的影響沒有好壞,只在于使用它的人。
注:
- 這里指因果是一種必要條件,相關指相關程度。
- 學習力:自學能力;創造力:從不相關的數據中,找到相關,找到需求;思考力:對外的思考,對內的思考,處于這個系統中的反饋部分,指導以后的行動。
參考:
- 《大數據時代》
- 《TED上的少年們》
記于:
201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