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對錯標準的時候,人會有種不安全或不自在感,分別心會給自己加一個標準,定義一種自己認為的理想生活。比如,早睡早起是對的,大姨媽時不能喝水,每天要運動,飛機不能打太多。也有些苦修的人會給自己加戒條,不吃葷,不玩女人,每天背 5 個單詞,一個月看 3 本書。
同時,人們的注意力便不再集中于對象,而是在達到標準的過程。
記得姐姐的公公有次這么說姐姐和姐夫,“你們怎么可以照著書來養孩子呢?什么點喂奶,什么點吃什么?”對,其實,父輩們沒那么多知識,他們更多的是憑直覺,孩子哭了,餓了,就要喂奶。而非隔幾個小時喂一次。可能,姐夫和姐姐會更多關注孩子喂奶的時間是否到了,卻忽視了孩子是不是真的餓了。
習慣的計劃經濟的國人,似乎很喜歡指標。典型的績效考核,職稱評價,GDP,還有高考重點率等等。誠然這些是重要的,有了指標就容易比較,繼而有了分配資源的標準。升職了,資源自然多了,因此,升誰總該有個說法吧。這也是應試教育存在的意義,憑什么你能進重點大學而我不能?成績說話吧。這是教育資源不公平的現狀下最公平的解決方案。
然而,然而,雖然他們經過訓練會取得進步,但他們依然對于指標背后的龐大意義一無所知。題做多了成績會提高。但依然不知道真正的學習和習得技能的能力是怎么一回事。贏得業績的能力提高了,卻不知道這對于公司的發展有什么用。當然,如果老板只是想要手和腳,老師只要重點率的話,這些問題是多余的。
標準是應該有的,但應該是深層次的原則,比如,讓身體覺得舒服。戒條是為了讓內心保持寧靜,而非增加恪守戒條的壓力,以及破戒后的自責。同樣,看書也是為了讓自己的求知欲得到滿足,而非某種指標。
剛剛送我回家的 uber 師傅對我說,接完我這單就要回去了過節了,不然老婆又要說他不浪漫了。升職加薪,因此完成業績,需要加班。但是,別忘了辛苦加班為了誰哦?還是快點翹班去陪陪那個她/他吧
anyway,大家中秋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