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會議室里月度匯報如期進行,一陣熱烈的掌聲是給剛剛結束工作匯報的銷售經理John。他清晰的思路,干練的語言,流暢的表達一直是大家心目中的男神。
下一位匯報的是售后服務經理Andy,Andy上臺剛一張嘴,我就發現下面的同事情緒似乎不對頭,剛剛還全神貫注,為John鼓掌,現在卻是另一幅場景:打開電腦的,出去打水的,交頭接耳的。Andy似乎察覺到了,“大家注意了啊,我要開始匯報了,怎么說呢,這個月的情況也沒什么太大變化,我們和銷售部門的配合這個月出現一些問題,不過大家不用擔心,問題不大,你們能看清我這PPT上面的字嗎?能聽清我說的吧?”
剛加入公司的技術經理看上去是唯一一個全程沒離開座位的,但是他的表情卻似乎很痛苦,雙眉緊皺,抓耳撓腮,像是想要努力去聽什么,又似乎什么都沒聽到。我偷偷瞄了一眼大老板,他早已低頭看自己的電腦,飛快的處理郵件了。
5分鐘過去了,8分鐘過去了,Andy似乎還沒有切入正題,而他的時間一共就15分鐘。他還沒有完全展示他的業績或他的需求,時間就到了。而下一個經理已經候場準備開始,Andy面露失望,無奈的結束了他的匯報。
02
以上經歷是我之前被邀請參加一個大部門的會議所觀察到的畫面。會后我找了幾個同事聊起這件事,才知道Andy本人能力不算差,也挺拼的,老婆孩子在老家,他一個人在北京,挺不容易,還經常加班,但是就是溝通表達能力有問題。
有人曾善意的提醒他,他就是不注意,還說別人不理解他。不僅和部門之間配合不好,老板對他也不滿意,據說已經在考慮他的下一步安排,升遷之路受到嚴重影響。
大家不喜歡Andy的展示風格,主要是因為:
-說話啰嗦,重點不突出
-邏輯性和條理差
-不注意傾聽,經常打斷別人
工作上也許你總會遇到像Andy這樣的同事,或者你本人也有一點那么啰嗦,會為一點小事就耳提面命,說個沒完沒了,如同《大話西游》中啰嗦得要命的“唐僧”一樣讓孫悟空幾乎崩潰。
每個人現在面臨的生活和工作壓力都很大,經常焦慮而緊張,注意力的爭奪是所有人面臨的巨大挑戰。2008年,英國TSB公司進行了一項新的行為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平均只能維持5分鐘零7秒。而1998年該項研究的數據結果是12分鐘。
因此職場上耐心聽一個人講話的時間不會超過5分鐘。如果再遇到一個唐僧似的同事,啰嗦半天都不知所云,浪費了自己的時間,磨掉了耐性,估計暴打一頓的心都有了。真是像老話說的:寧可跟明白人打一架,也別和糊涂人多說話。
而不傾聽和啰嗦相生相伴,歸根到底是溝通能力不足造成。一般來說一個啰嗦的人,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由于不善于或不注意傾聽引起的,沒聽懂問題或沒聽完整問題,就開始回答或者闡述,導致說話云里霧里,繞來繞去,顧左右而言其他,非常啰嗦。
卡耐基曾經說過,一個人的成功,知識技能和溝通能力同樣重要。空有才能卻不善交流的人,是無法笑傲職場的。所以要扭轉Andy們在職場上的命運,我們必須雙管齊下,同時解決啰嗦和不傾聽的問題。
03
說話或者演講怎么才能有重點,有邏輯,條理清晰?
這里面有幾個特別需要注意的方面:
1.明確說話或演講的目的
這是最基本的常識之一。說話目的可以包括介紹,通告,分享,引發討論,期待結論,給出方案等等。只有明確了目的,才會清楚如何組織語言,收集素材,組織語言,文字和材料。
比如Andy的工作匯報每個月是例行工作,所以他得提前規劃好,本次匯報是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業績,還是有突出問題需要大家一起討論解決,還是自己工作遇到阻礙,需要大家協調,提供資源支持。
基于以上不同的目的,材料的準備就不同。如果本來他此次匯報的目的是解決問題,那么整個匯報文件就要加大這部分的準備,比如按照下面思路:
-該問題發生的原因或背景
-該問題對公司或部門造成的目前和潛在影響/風險有哪些(最好用數據量化,可以進行合理估計)
-目前的障礙或難點在哪里?
-解決此問題的建議或方案?需要哪些部門配合,需要什么資源?
但如果他還是按照常規匯報內容準備,例如:
-上個月工作業績結果
-我們做了什么
-下個月我們的計劃
-目前的問題
這樣的內容就會導致他把最核心要解決的問題放在最后,不僅不會引起重視,還會因為最后沒有時間來的及匯報而徹底放棄。
2. 明確受眾
網上有這樣一個例子說明明確受眾有多么重要。
高級行政人員尼爾·拜倫(Neil Baron)說:“我聽過一場有3000聽眾的演講,發言者是聞名世界的經濟學家,他的演說讓時間停滯不前,他使用一種屬于半導體行業的神秘語言,而聽眾沒有人來自這個行業,因此都對他的發言漠不關心。過了一小時,人們拿出了雜志。因為屋內光線很暗,他們使用打火機和手電筒來閱讀,看上去像是為了紀念那個人的演講而進行的燭光祈禱。”
道理很簡單,你不知道在和誰對話,不知道對方對哪部分感興趣,對方喜歡的溝通方式是什么就不知道同樣的內容,材料和例子該如何提前準備。是準備高深的內容還是寬泛粗淺的,是準備具體的例子還是高度概括?準備不當,就會發生竹籃打水,無功而返,南轅北轍,事與愿違的尷尬境地。
比如作為技術部匯報一個新產品開發進展,向大老板匯報和向市場部同事介紹就會差異很大。大老板在意策略方向,市場潛力,競爭態勢,未來預測等宏觀戰略性問題,而和市場部同事介紹,更多偏重產品上市流程,時間節點,促銷工具和推廣方式等微觀內容。
3. 按照邏輯順序,并明晰要點123
如果說話或演講不按照基本的邏輯順序組織,僅僅是一堆互不相干、相互脫節的散亂的信息內容,前后不照應,首尾不連貫,就不可能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聽眾接收到的也是雜亂無章,零散信息,聽完也記不住,完全達不到演講者的講話目的。
因此就必須根據表情達意的內存邏輯要求,考慮材料的安排、格局的設置,以及語言的銜接等等。
要習慣使用1,2,3點或者項目符號將所闡述觀點或內容進行提煉或小結,這樣聽眾才能夠迅速get到你要講的重點,結束后仍能清晰回憶起主要內容和重點事項。
4. 時間控制和刻意練習
浪費自己的時間是自殺,浪費別人的時間是謀殺。邏輯思維的羅振宇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說,互聯網看上去沒有邊界,但是人的注意力是有邊界的,每天只有24小時。當機會越來越多,信息越來越多,當溝通越來越便利,而人類能夠分配的注意力,變成無比稀缺的資源。
當一個演講者出現在聽眾面前,首先要想到的是:如何讓聽眾分配給你的這點碎片化時間超值?不然,你在聽眾心中就是沒有價值的,他會無情的刪除你。在有限的時間內,你的演講內容要做減法,理出清晰的邏輯,表達屬于你的深度的思考或者建議,才能有效打動聽眾。
Andy很明顯并沒有抓住好機會,他在自己的15分鐘傳遞的是價值很低甚至垃圾的信息,對于注意力稀缺的聽眾來說,不能選擇關閉雙眼,但是可以選擇關閉雙耳的消極抵抗。Andy渾然不知,豈不悲哉!
刻意練習是很多偉大和知名的演講家都采用的方法,也就是在正式演講前要多次演練。這種練習不僅可以幫助演講者控制好時間,同時可以不斷熟悉演講框架,內容,掌握演講語言和表達方式,從而逐漸形成自己獨具個人魅力的演講風格。
Ted演講的十大黃金法則中有兩條明確指出時間控制和刻意練習的重要性:
-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說完
-我們希望你提前跟朋友一起做彩排(rehearsal)
喬布斯在《蘋果往事》這本書當中提到,在每一次產品發布會前,都會提前兩周把會場租下來,然后一直深入到演講會的每一個細節里,詳細勘察每一個方面,認真的排練。如果稍微有點出入,工作人員就會被他臭罵。在開始前一天,還要進行三次的帶妝彩排。
全世界最會演講的人都這么做,我們又有什么理由和借口而不去做這方面的投入和努力,什么都不做,直接上臺而期待聽眾如雷般的掌聲?
04
如何培養自己傾聽的習慣或能力?
不注意或不善于傾聽,不僅是對發言者的失禮行為,更會因錯過對方講述的關鍵信息,進而在自己的下一步回答或闡述過程中發生偏離方向,文不對題的情況,從而使討論陷入無休止的糾纏,反復,最終不歡而散。
說到傾聽,古希臘先哲蘇格拉底說:上天賜人以兩耳兩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聞多見而少言。寥寥數語,形象而深刻地說明了“聽”的重要性。
伏爾泰說耳朵是通向心靈的路。好的傾聽者善于觀察和探索。他不僅能夠將對方表達出來的語言按照事實、情緒、主觀認知等幾個層面分解,以此了解對方的需求。還能夠深層次探究對方心理和情緒上的潛在需求,從而尋找共鳴、給予對方理解和尊重。
美國作家杰瑞·魏斯曼在他的經典著作《演說制勝》中,幾乎用了兩個章節的篇幅談“聽眾至上”和“這對你(聽眾)有何好處?”。他在書中談到,別把聽眾當成敵人。因為你的敵人大概永遠都不會給你機會,讓你在他們面前侃侃而談。聽眾是演講者的朋友、部下、師長、臣民、同僚、親人。所以,把心放在聽眾那邊,尊重他們,并對他們講述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
因此在匯報工作過程中,既要主動暫停,詢問其他人是否對自己講述的內容有所疑惑,隨時獲得反饋,也要在別人主動提問的時候,耐心仔細的聽清楚問題。做到真正地聆聽他人—對別人的發言仔細聽,并不會武斷地打斷別人。
做到這點其實很難(想想生活中能有幾個人從不打斷你說話吧),但是我們也需要在這方面刻意加強,不斷提醒自己,甚至請同事在旁提示。反復訓練,才能夠漸漸形成注意傾聽的好習慣。
在快節奏生活,注意力稀缺的今天,每個人都需要在不同的場合和場景下進行工作匯報,公司/產品介紹,項目展示或公開演講。沒有人有義務通過你糟糕的匯報或演講而去同情你背后可能的辛苦付出。因為我們從未像今天這般如此重視結果導向,對過程中無效的努力,低效的投入和錯誤的方法,我么堅決say no!
機會有時只有一次甚至稍縱即逝,它只給那些能夠抓住機會,能夠清晰準確表達自己的觀點,能夠細心體會聽眾的感受,能夠認真聆聽對方的話語的人!而也只有這樣的人才會在職場江湖贏到最后,笑看風云起。
你,抓住機會了嗎?
清華大學MBA,知名外企亞太區戰略總監,十年以上戰略規劃和業務發展高管經驗。專注于寫職場經驗,個人成長和個人轉型的原創文章。愿與你一道分享成長道路上的點點滴滴,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