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要怎樣當父母?

你是怎樣的人,孩子就可能是怎樣的人


前兩天去幼兒園開新生家長會,有兩個事情讓我很感觸:

第一,幼兒園的老師們在講孩子入學需要注意的事項時,坐在后面的家長已經開始不耐煩地在講話,而且聲音越來越高,以至于老師不得不停下來講了幾次“請家長們聲音小一點,好嗎?”我好幾次扭過頭去看,發現有些家長甚至是把凳子轉過來背對講臺,在后面討論得熱火朝天。我不知道有什么話題能如此地吸引人,不過后來老師講了句“你們都是大學里的老師,學者甚至很多是海歸,每個人頭上都頂著大大小小的光環,應該比我們懂得更多”,我怎么聽都覺得不是滋味。

第二,因為開會的時間拖得有點長,所以到最后一位演講嘉賓、校醫院的醫生來講手足口病的防治時,已經有不少家長起來到旁邊排隊,急著要給孩子拿錄取通知書。本來會場就不大,排成了四條拿通知書的隊伍之后家長們又在那里討論這個討論那個,輪到的家長又跟發通知書的老師商議來商議去,結果整個會場變得亂哄哄的,這頭醫生正在講防治,那頭家長們大呼小叫地拿通知書。盡管主持的老師好幾次提醒、甚至不允許先發通知書,然后并沒有什么卵用,最后醫生只好草草結束了介紹的部分,大家一哄而散去排隊領通知書了。

我時常在想,孩子的問題根源還在父母。你怎樣,孩子就怎樣:你自己不懂得遵守社會規則,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勞動付出,不懂得遵守秩序,不懂得尊重別人的感受,那你的孩子也就同樣會犯上這樣的毛病。所謂“言傳身教”,其實很大一部分還是在“身教”,孩子會觀察父母的一舉一動,如果父母不尊重老師,孩子大概也不會用尊崇的目光看著老師;如果父母認為開會是無關緊要的是可以隨意說話的,那孩子當然也不會遵守課堂紀律隨意而為;如果父母覺得秩序不是用來遵守而是用來打破的,只要為了自己的方便而不惜犧牲他人的合理權利,那孩子自然也就容易培養成“小霸王”,只注意自己想要的,從不考慮別人是不是有類似的需要,和怎么樣用大家都能接受的辦法,去解決共同面臨的需求問題。

中國的傳統,往往是隔代教育,父母容易因為各種“工作忙”的借口,忽視對子女的直接教導。而長輩對孫輩更容易用一種放縱和溺愛的思維去進行教育,很難狠下心去對孩子的錯誤進行指責。另外,父母在對待孩子的過程中,一是不甘落后于人、總是要搶在前頭;二是維護自己的利益而忽視他人的合理權利;三是考慮不周全,僅僅重視方向而不重視細節,這都是在教育中常常遇到的問題。

我曾聽說有父母讓孩子在大學里向同學們推銷明信片,本來是很好的鍛煉,但是別人在柜員機拿錢的時候,父母就應該教導孩子不要上前去打擾別人、而應該等待之后再詢問,而孩子們在推銷的時候直接向大學女生說“阿姨,能不能買一張明信片?”——拜托,這種基本的細節就不能和孩子們提醒一下,只能叫“姐姐”嗎?至于別人拒絕后死纏爛打要別人買一張,那就更是不合適的做法了。家長不能僅僅為了鍛煉孩子,而忽視了在鍛煉過程中許多細節的引導。一句話,你的孩子,應該由你自己親自去教育去影響,而不要把這個責任首先推給老師、推給社會、推給這個時代。

有一句話說“你怎樣,中國就怎樣。”我想也可以套用在這里:“父母怎樣,孩子就怎樣。”歌手曹格在一個綜藝節目里面說:“其實不是我教育他們,而是他們教育我。”我聽到的時候深有啟發。大人往往習慣于某種思維和行動模式,總是從自我的角度出發而缺乏自省,但如果在教育、特別是幼兒教育的問題上依然放任自流無拘無束,那培養出來的孩子恐怕也會成為別人眼里的“皮”小孩。當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時候,我們自己首先就應該反思,自己的行為能否配得起對孩子的期望。如果你本身就不懂得基本的社會規范,又怎能期望孩子做得能比你更好呢?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