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怎樣的研討會》之一: 談談關于會議準備的一二事 程露2018-06-01

《我們需要怎樣的研討會》之一:

? ? ? 談談關于會議準備的一二事

? ? ? ? ? 浙江省武義縣實驗小學? 程? 露

昨晚李教授在22點22分發給我關于寫一寫“我們需要怎樣的研討會?”的主題。我從不知道可以如此寫一些東西。仔細回想自己在跟著李教授學習的過程。

一、關于“互動”的研修模式

在李教授所組織的會議中,我總會感受到兩個字“互動”,也就是“交流”。匯報者與聆聽者有更多的思想碰撞,一開始接觸到這種形式是在武義縣骨干班主任培訓中,在臺上的我,面對下面的優秀班主任們,有些忐忑,怕自己答不上來,于是我在之前拼命地準備著,反復推敲著自己的觀點,思考著自己的論據是否合理。在這樣的過程中,我突然發現自己有了更多的思考,甚至是重新的架構。在面對老師提問時,也開始不再擔心。而作為聆聽者,當需要向臺上的老師提問時,自己一定會對這位老師所呈現的內容有個大致的解讀,轉化成自己的語言或理解體系,從中發現自己贊成或不贊成,以及有疑問的地方。這樣的一個過程究竟促成了我們什么?我一直明白,自己越來越會思考,卻不知自己具體的進步在哪里?直至昨天,當我參加市智慧班主任評比的過程中,不再會與其他老師一樣寫著文稿去整理自己的思路,不再會用逐字逐句的方式準備著自己的答辯時,我覺得我進步了;當我根據自己的回答框架,有條理且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闡述和答辯時,我覺得我進步了;當聽到評委老師說:“你是我這一天看到的最有自己想法和思想的班主任,你已經超越了一般老師的思維定勢”時,我覺得我進步了。我喜歡這樣的自己,我喜歡將聽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通過自己的解讀來表達。于是,我現在總會高度集中的參與每個會議,期待思維的碰撞,更期待聽到不一樣的聲音,甚至對于自己觀點的批判。


二、關于撰寫參會論文的“被拒”

然而,總有許多人認為你不可能失敗,或許這幾年的順風順水,也帶給了我一些壓力,我總力求自己要做好,盡己所能地做到最好。于是當李教授2018年4月15日晚23點在研修群里發布《全國“新基礎教育”研究共生體“學生工作與學科教學的綜合融通”暨“學校日常生活中的學生發展”第五次現場研討會》的通知時,我馬上認真看了“研討會主題”,是關于“學生工作與學科教學的綜合融通”,具體包括了:班級建設與學科教學的育人價值研究;學生工作(班級建設)與相關學科綜合融通的案例研究;學生項目學習研究;互聯網+學生綜合活動研究;生態型班級、校園建設研究;促進學生綜合發展的學校、家庭、社區合作研究;班級建設與學科教學綜合融通中的教師素養研究;促進班級建設與學科教學綜合融通的學校領導保障研究……仔細看來,自己并沒有相關的論文,但自己又想寫點什么?

4月29日早上,李教授向我發來了“歡迎投稿”的信息,并提醒我可以結合信息技術這個領域來寫,于是便在5月2日開始嘗試撰寫,我想結合學科教學來提升學生素養這個角度來寫,在經歷了四天的不斷寫了又改,改了又寫的“折磨”后,一篇《基于核心素養發展的混合式教學何以有效》形成了,我第一時間發給了常州的顧校長,這一位在我看來是女神級的校長,有非常專業且獨到的見解,她百忙中抽空看了我的文稿,第一時間回復了我:總體而言,提出了論點與描述有些牽強,可以融合地更好的建議。

是的,我在想:自己真的有些遷強地將這些東西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篇文稿,于是針對以上的問題,我再次修改,在5月8日晚發給了籌備組的老師,我自認為一定沒有問題,覺得主題一定新鮮,自己的視野是獨特的。

5月22日晚看到李教授發出的論文并沒有自己的,我開始有著疑惑,于是主動詢問了“是否有收到我的論文”,結果是“沒有”。教授讓我再發給他,當我發給他時,他馬上的回復是“您研究過我們的會議通知嗎?我瀏覽了一下,似乎與我們的主題關系不大?”我有些懵,自己覺得是體現了學科與學生發展這一視角,卻不是。教授給出的解釋是:“這篇論文是挺好的,您繼續修改,可以投稿給相關雜志的。這次會議是研究班主任角色與學科教師角色的融通問題等等,也是一個“跨界”的思維,研究的內容您研究一下會議通知這也有助于參與會議綜述的撰寫。”此時,我為自己的愚笨羞愧不已,自己簡單只看了“研討主題”,并沒有真正解讀會議宗旨。但李教授卻依然給出了鼓勵,我覺得自己犯了最低級的錯誤——牛頭不對馬嘴。這不是我應該犯的,然而我又慶幸自己犯了這樣的錯誤,因為我開始反復看著會議的邀請函:

“為更好地推進班級建設研究,提升綜合活動的研究質量,在深圳、常州、淮安、寧波等地舉行的四次共生體會議基礎上,結合‘學生工作與學科教學的綜合融通’這一研究主題,華東師范大學‘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學生發展理論研究中心、華東師范大學‘生命實踐’教育研究院班主任研修中心、江蘇省常州市‘新基礎教育’研究會、江蘇省常州武進區教育局、江蘇常州經濟開發區社會事業局于2018年6月4日—6月5日在江蘇省常州市戚墅堰東方小學召開‘新基礎教育’共生體學校‘學生工作與學科教學綜合融通’專題研討會暨‘學校日常生活中的學生發展’第五次全國現場研討會,交流相關研究經驗,研討相關研究主題。”

“班級建設研究”,“學校日常生活中的學生發展”這關鍵的短語出現了。但終究我還是沒有覺得自己論文真的是不沾邊的,我想我將抱著一看究竟的心態參與到會議中……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