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一點“詠物”技巧
師:上課!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師:請坐。今天我們來學一點“詠物”的技巧。像這樣的作文課,第一個好處是能使我們看事物細致一些,引起我們的聯想;第二個好處是使我們的作文在語言上靈動一些,文面很好看,內容很精巧。好,下面看學案中的《螢火蟲》《礁石》《根》《星光在閃爍》。這是咱們的第一個學習活動,通過讀文章來說一說,什么是“詠物”。下面我們朗讀文章,女生讀《螢火蟲》,男生讀《礁石》,全班同學讀《根》,老師讀《星光在閃爍》。
(女生讀《螢火蟲》)
螢火蟲,在夏夜的草地上低飛,提著一盞小小的紅燈,殷勤地照看這個花草的世界。
螢火蟲,你不覺得你的燈光太小了么?不覺得你是在燃燒你自己么?
螢火蟲沒有回答,它還在不停地飛來飛去,提著它那美麗的用生命燃起的紅燈,飛舞在萬花叢中。
——柯藍
師:很好聽,女生讀的內容,表現出一種清秀。好,男生開始,“礁石……”
(男生讀《礁石》)
礁石∕一個浪,一個浪∕無休止地撲過來∕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被打成碎沫、散開……∕它的臉上和身上∕像刀砍過的一樣∕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著微笑,看著海洋……
——艾青
師:男生讀得渾厚,如果再加一點勁兒,那么那種力量就出來了。全班同學一起來讀《根》。
(全班同學讀)
也許,一切的一切,蓋源于那個綠色的夢。
也許,只因為那個綠色的夢,才深深地、深深地植埋于地下。
把心靈的純真托給森林,把美的微笑交給花朵,把愛的溫柔送給草地,把生命的精華獻給果實。卻把苦痛和寂寞,永遠地留給自己。
……
是的,只要根在,生命之綠就將永存!
(師讀《星光在閃爍》)
星星在閃爍
歐陽斌
星星堅持不懈地閃爍,在屬于自己的坐標上。不在乎風風雨雨,有時被浮云遮蔽了,又頑強地顯現出來。
是那樣清澈純真,是那樣寧靜無躁。它們拙于言辭,干脆無語,無語便是有語,有語的涵義全在于閃爍。
……
在廣漠的夜空里,星星告訴大家,純真地生活,寧靜地閃爍,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
(生鼓掌)
師:謝謝大家!我們讀了四篇短文,它們內容不同、形式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詠物。那么什么是“詠物”呢?請大家根據自己剛才讀文的體會,從寫作的角度來說一說,什么是“詠物”。
(板書:說“詠物”)
師:哪位同學來隨便談一談,你所感受到的“詠物”——
生:我覺得“詠物”就是作者運用象征手法,借一個事物,具體刻畫,然后寄托作者的贊美之情。
師:嗯,她的表述有三層意思,一種是表現手法,再一種是寫法、描述,然后表達內容。很好。這個象征的手法,它有時候是可以活用的。我們就把它說得實在點:通過描寫,然后展開一定的聯想,然后點出一種道理或抒發一種情感。好,接下來,再表達自己對詠物的看法,舉手發言。
生:我認為“詠物”就是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對物體進行贊美的一種寫作手法。
師:“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把這個“修辭手法”擴大一點:主要運用比喻、擬人的手法,對事物進行描寫,然后再進行抒情。好,謝謝。
師:很好,兩位同學發言了,老師來小結一下。他們的回答,基本上把“詠物”的特點說出來了,我再來說一下,你們把它記下來:“詠物”—— 一種用生動、美好、形象的語言,描繪事物,以抒發情懷、表達感受、點示哲理、頌揚精神,表現人物的寫作技法。好,詠物是什么,我們基本上明確了。
下面我們來學習第二個方面的知識:對“詠物抒懷”的作品,對它的思路進行歸納,進行提煉,也就是說,我們來發現詠物抒情類文章的表達規律。這個規律我們知道了,就可以模仿。下面大家看材料中的《蟬》《貝殼》兩篇課文。
(一)蟬
小思
今年,蟬鳴得早。杜鵲花還沒零落,就聽見斷續的蟬聲了。近月來,窗外蟬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聽了很煩。( )
一天,在樹下拾得一只病蟬,透明的翅收斂了,身軀微微顫動,沒有聲響。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樹上過日子的小東西。那么小,卻那么響,竟響徹一個夏天!曾這樣問:何必聒聒?那只不過是夏天罷了!
朋友說:知道嗎?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個夏天。就只有這個夏天,它從泥土中出來,從幼蟲成長過來。等秋風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結了。
17年埋在泥中,出來就活一個夏天,為什么呢?( )
朋友說:那本來的生活歷程就是這樣。它為了生命延續,必須好好活著。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地活過。哦!那是蟬的生命意義!
斜陽里,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 )
(二)貝殼
席慕容
在海邊,我撿起了一枚小小的貝殼。( )
貝殼很小,卻非常堅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紋中間有著色澤或深或淺的小點。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在每一個小點周圍又有著自我一圈的復雜圖樣。怪不得古時候的人采用貝殼來做錢幣!在我手心里躺著的實在是一件藝術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別人交換的寶貝啊!
在海邊撿起這一枚貝殼的時候,里面曾經居住過的小小柔軟的肉體早已死去,在陽光、砂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貝殼中生命所留下來的痕跡已經完全消失了。但是,為了這樣一個短暫和細小的生命,為了這樣一個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蒼給它制作出來的居所卻有多精致、多仔細、多么地一絲不茍啊!( )
比起貝殼里的生命來,我在這世間能停留的時間和空間是不是更長和更多一點兒呢?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細、更加地一絲不茍呢?( )
請讓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驚嘆的東西來吧。
在千年之后,也許會有人對我留下的痕跡反復觀看,反復把玩,并且會忍不住輕輕地嘆息:這是一顆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啊!( )
師:我們來提煉它們的大體思路。
師:這是一個難點。我給大家做了第一步的工作,就是每篇文章里都加了三個括號,這三個括號表明,這兩篇文章的結構,它一步一步展開的思路,是一樣的。那么,我們先看《蟬》。它的第一段和《貝殼》的第一段,在寫法上一模一樣,那么這一段,它是做什么用的?你們就可以概括出來。然后再看《蟬》的第二個部分和《貝殼》的第二部分,它是做什么用的?又在括號里寫出來。《蟬》的第三部分和《貝殼》的第三部分,又是做什么用的?你們可以回答出來。兩篇文章,歸納的語言,可以是一模一樣的。好,開始思考,將這種寫作現象,概括成短語。這個活動可以一個人做,可以兩個人做,也可以三個人做。開始。
(學生討論。)
師:好的,我們來交流一下,交流看法。哪位同學來?
生:第一個步驟,我覺得是引出它要吟詠的物體。
師:事物。
生:第二部分贊揚這個物體,也就是開始詠物。
師:概括你的發言,就是:“引——詠——感”。好啊,繼續。
生:第一部分是引出下文,第二部分是對事物的描述,第三部分才是抒發自己的情感。
師:好,這個“引出下文”,我覺得還是“引出事物”好一些。事物引出來了,那么就是如何來描述,然后來抒發感情。好啊,繼續,還有沒有新的說法?
生:第一段是引出事物,第二段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事物,第三段是表達自己的感受。然后點示哲理,頌揚人生。
師:你看,她聰明在哪里,她把前面我們所說的“什么是詠物”的話用進去了。我們用四個字來說明,第一個“點出事物”,第二個“描繪事物”,第三個“點出感悟”或者“點出哲理”,或者“抒發情感”。謝謝你。好,再來一次。
生:我覺得可以從作者的感情變化分三個部分,例如《蟬》這一篇,作者是開始表示一種對蟬比較煩躁的感情,就是先抑后揚的感情。然后中間呢,通過一個小小的對話,描述作者感悟蟬聲的過程。然后最后一段作者的感情與第一段就發生了變化,表達了作者對蟬聲的理解和贊揚。
師:從文章的波瀾來看,有抑有揚,先抑后揚。她所分析的是一篇文章的情感波瀾,很有道理,她所表達出來的是一種發現,從材料中的這兩三篇文章來看,這是一種規律,有些是先抑的,有些是后抑的。
下面我們繼續來談文章的表達規律,我認為我們可以開始小結了,還是我來小結。
我覺得剛才同學們表達得都很好,第一部分的表達作用是“引出話題”,第二部分的表達作用是“描述事物”,第三部分的表達作用是“因物抒情”。
我下面再換一種說法,簡單一點:第一部分是“引語”,引出話題,第二部分是“物語”,描寫事物,第三部分是“情語”,抒情。這又是一種說法,在分析類似的短文時,可以看看有沒有引語、物語、情語。
再換一種說法,引出事物是定出寫作的方向,這叫“定向”。比如我要通過小小的貝殼表達什么樣的生活道理,先定了一個向。《蟬》也是,它很吵,這是一種抑揚的技法,但是蟬為了生存,它們在土里生活,在黑暗里生活很多年,然后求得一瞬間的光明,這就給我們以感悟和感受。第二部分,是描寫。定了向之后,必須通過描寫,進一步表達出思想。如果沒有描寫,文章就干巴巴的;有了描寫,就是生動的語言。第三部分,就叫“開掘”,把思想、情感深化一下。這三部分都有各自的作用。
那么,再換一種說法,最簡單的一種,那就是:第一部分,敘述;第二部分,描寫;第三部分,抒情。
好,現在我們已經大體已經知道,這一類文章的思路,展開的規律是:引出事物、描繪事物、因物抒情。怎么樣寫,大概都脫離不了這三步。盡管它們段落的數量不同,盡管它們吟詠的事物完全不同,但大體的模式差不多。
師:好,我們下面學習活動是:悟寫法。
師:這個“悟寫法”在我們前兩部分的學習內容里其實已經包含了。下面我們再看一篇文章,冰心的《荷葉 母親》,同學們讀一讀,再根據這篇文章來談一談,詠物、抒情類的短文,有什么樣的寫作方法和寫作的技巧,好,大家先看短文《荷葉母親》。
荷葉 母親
冰心
父親的朋友送給我們兩缸蓮花,一缸是紅的,一缸是白的,都擺在院子里。
半夜里聽見繁雜的雨聲,早起是濃陰的天,我覺得有些煩悶。從窗內往外看時,那一朵白蓮已經謝了,白瓣兒小船般散漂在水面。梗上只留個小小的蓮蓬,和幾根淡黃色的花須,那一朵紅蓮,昨夜還是菡萏的,今晨卻開滿了,亭亭地在綠葉中間立著。
仍是不適意!——徘徊了一會兒,窗外雷聲大作了,大雨接著就來,愈下愈大。那朵紅蓮,被那繁密的雨點,打得左右欹斜。在無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階去,也無法可想。
對屋里母親喚著,我連忙走過去,坐在母親旁邊—— 一回頭忽然看見紅蓮旁邊的一個大荷葉,慢慢地傾側了來,正覆蓋在紅蓮上面……我不寧的心緒散盡了!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動——
母親呵!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
師:同學之間,交流一下看法。
(學生討論。)
師:把你的見解,講給大家聽一下。哪位同學來講?
生:作者借荷葉保護紅蓮,抒發了她對母親無私關懷的感謝,所以我認為她的寫作手法是借物抒情。
師:好,這是概括的表達,能不能還細節化地表達一下,她在描寫上運用了什么樣的手法,或者她是如何描寫得這樣好看的?
生:她進行了對比,有細節描寫。
師:細節的描寫,特別是紅蓮如何被雨打,荷葉如何傾斜下來等,她把過程描寫得很細致。而詠物抒情的文章如果沒有細膩的描寫將是空洞的。好,再思考。
生:我認為作者在描寫具體的事物時要加上自己的感覺。作者隨著事物的變化來反映出她的情感。就像是文章第二段、第三段,“我覺得有些煩悶”“我不寧的思緒散盡了”。這里反映出作者不平靜的心情,使文章看起來非常美。
師:最后還有一句,“我深深地受了感動”。這都是心理描寫。把自己的心理活動在觀察、描寫的時候穿插進來,可以使文章生動一些,引起我們的共鳴。《貝殼》是這樣,《蟬》也如此,作者的心理活動都在里面。這個提得非常好,請坐下,繼續來。
生:首先她在第一段里面說到她有兩盆蓮花,為下文做了鋪墊。
師:這就是選定一個事物了,好,繼續說。
生:然后對兩盆蓮花進行描寫,描寫之后寫出自己的情感,最后聯系實際,來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師:對,寫出真實感受,就是說你所描寫的事物一定要便于你表達真實的感受,好。
生:里面通過一系列對環境的描寫,渲染了氣氛。這樣就更容易抒情。
師:這是要形成一種反差,如果是和風細雨,作者就沒有這樣的感受。她寫雨,雨勢不斷增大,小小紅蓮在雨中好像很可憐的樣子,這個時候,荷葉過來了,而這個時候,恰巧她的媽媽在旁邊,她的聯想就出來了,荷葉——母親,“我”——紅蓮。他說得很好,對環境也進行描寫。
師:老師再來進行一次小結,請大家記下來。“詠物抒情”“詠物議論”這樣的文章它的寫法,除了剛才我們探討的結構之外,在技法上,我們總結如下三點:
第一,選物。選什么樣的物呢?選自己的心愛之物,選身邊的美好之物,選自己熟悉的事物,或者非常常見的事物,比如說小草,或者比較稀罕的事物,從未見過的事物。從它們身上展開某一方面的聯想。這是第一步工作。
第二,對所選之物進行精致的描寫,努力地寫出這個事物的外在形態或者內在精神。這種描寫一定是要向著自己抒情的方向發展的,描寫也是有方向的。
第三,運用多種生動描寫的方法,或者在描寫中穿插進自己的情感發展因素。什么是多種描寫方法?一般是比喻、擬人的方法。這樣,就使事物內在精神和外在形象聯系起來,使實在的東西變成內在比較虛的東西,即由描寫到抒情,由實到虛。這個過程就是:選物,細膩的描寫,然后抒情。
好,再補充說一點,后面“因物抒情”這一塊,根據前面的描寫或者表達抒情,或者表達議論。抒情的我們叫它“因物抒情”,議論的我們叫它“因物明理”,簡稱講道理。我不知道你們學過《落花生》這一課沒有?
生:學過。
師:回憶一下,是不是“引出事物”——“描述事物”——“點示道理”?
生:是的。
師:好,關于“詠物抒情”“詠物明理”這樣一個作文構思的模式,我們今天就探討到這里,下一步就是大家學“詠物”。
師:老師給了你們很多題目,你們可以選一個,或者不用老師的題目,自擬一個,寫一篇三四百字的文章。這一節課就到這里,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