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 | 街頭建筑的秘密

澳門是一個極具包容性與融合性的城市,這種特性最直接體現就是澳門多樣化的建筑。

很難想象在面積如此拮據的土地上,金碧輝煌的娛樂場與殘舊暗淡的居民樓并存,色彩鮮明的異國建筑與典雅傳統的中華園林同在。第一次去澳門,要看大三巴、媽祖閣,而重返后,漫步在澳門街頭巷尾,我才真正感受到澳門獨特建筑風格的魅力。

色彩感

鮮明的色彩和濃郁的歐式風情是澳門建筑最鮮明的特色之一。

綠? ? 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

龍環葡韻中“龍環”是氹仔的舊稱,“葡韻”是指葡萄牙風格,這是一組海邊的五幢葡萄牙式建筑,其中最具特色的莫過于土生葡人之家。

最初看到“土生葡人”這個字眼,著實把我逗笑了,后來仔細查過才知道,這是指一個族群,不僅包括葡萄牙人,還包括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一帶,以及印度人通婚后產生的族群,擁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化,卻有有明顯的的東方人的生活習慣,正是這部分人促成并加速了澳門的文化融合。

說回建筑本身,龍環葡韻代表了19世紀初形成的葡式古典建筑風格,外墻涂油鮮明的色彩如綠色、粉紅色,平面作縱向布局,與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古典建筑進行區別。

黃? ? 路環圣方濟各小教堂

圣方濟各教堂在路環島,相對于澳門本島上的教堂所處環境更為幽靜。這座小教堂建于1928年,采用巴洛克建筑風格,黃白色調看起來非常純凈明快,沒有一般教堂可能帶來的壓抑感。

不過這次去最大的驚喜是發現民事登記局就在圣方濟各旁邊,同樣是一棟淺黃色的建筑,上面寫著 “婚姻登記時機:逢星期二、四,上午11時至下午12時30分”,男友說在這里上班真好,每星期只工作3小時。我戳了戳他:“想什么呢?可能星期一、三、五都在離婚登記處上班!哈哈!”

白? ? 圣母雪地殿教堂

圣母雪地殿教堂位于東望洋山山頂,是東望洋燈塔旁的小教堂。別看這座教堂小,它建于17世紀初,歷史可謂相當悠久了,2005年就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教堂具有17世紀葡萄牙修院建筑風格,外部與圣方濟各正好相反,是白色調為主,輔以黃色線條,內部的屋頂呈拱形,天花和墻身兩側均保留著彩色壁畫,十分神圣。

紅? ? 澳門中央圖書館

澳門雖小,但公共事業非常發達完善,公共圖書館就有八個,上面這間紅黃相間的圖書館是澳門最大的公共圖書館,位于荷蘭園大馬路,用葡萄牙公寓改建而成,拱形的窗和窗外木質的窗外欄很有歐式特色。順便說荷蘭園大馬路的官方名稱說出來笑死你:肥力喇亞美打大馬路,哈哈哈,澳門這些音譯過來的路名真的是再奇特不過了!

煙火氣

在澳門的現代建筑中,與富麗堂皇的娛樂場形成了鮮明對比的就是街頭巷尾那些充滿市井氣息的居民樓和商鋪。

樓?

普通澳門民居十分簡樸(有些甚至是簡陋),具有嶺南風格。和香港一樣,澳門的人口密度極高,所以普通居民樓建設的密度高、面積小,通常不建陽臺。

居民樓除了四四方方的樓梯外,也有一些呈A字形或是外壁呈弧形,是吸收了西方建筑的特色。澳門主島的大部分居民樓建成較早,外觀相對破敗,但正是這種破敗感卻增添了這個城市的煙火氣,也凸顯出一種有跡可循的歷史感,就像是上海的弄堂和北京的胡同,成為一座城市最具特色的街頭景觀。

除了居民樓,另一類構成街頭建筑的元素就是商鋪。澳門的商鋪建筑風格帶有東南亞風格的特色,加之一貫使用的繁體字招牌,很容易讓人產生置身南洋的錯覺。

中國風

澳門雖深受葡萄牙文化的影響,但中式建筑仍根植于骨髓之中,在異國情懷濃郁的澳門也有不少傳統中式建筑。

園? ? 盧廉若公園

盧廉若公園是澳門唯一具有蘇州園林風格的公園,是澳門富商盧廉若的私家花園。公園正門是一座圓形拱門,深入其中亭臺樓閣、小橋流水、曲徑回廊分布有致、錯落有序,而最能體現蘇州園林風格非假山怪石莫屬,讓人不禁想到獅子林,宛若置身江南水鄉。

然而你以為中式園林中就只有中國元素嗎?澳門的建筑是處處體現了中西融合。園中的建筑主體——春草堂,雖建于水榭之中,外觀卻采用葡式風格的淺黃色外墻配以白色線條,廊柱的部分也采用哥特式建筑形式,是中西建筑風格相互交融的最好印證。

廟? ? 蓮峰廟

蓮峰廟在澳門來講,規模較大,采用傳統寺廟的平面布局,均衡對稱,從屋檐到內部結構均是中式寺廟風格。神奇的是,廟內同時供奉觀音菩薩、天妃、神農始祖、關公等不同屬性的神佛甚至是人,是只有在澳門才存在的現象,這也是澳門文化包容性的最好體現。


這篇文章沒有分析澳門最具代表性的歷史建筑——大三巴牌坊,也沒有分析葡京、新濠、威尼斯人等最具特色的現代建筑,而是從街頭巷尾選取了普通人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建筑,希望能全面的展示澳門建筑風格中中西融合的特點。

澳門的建筑一方面受到葡式文化的影響,有些為巴洛克風格、有些為新古典主義風格,也有少數呈古希臘、古羅馬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風格,總體為歐式建筑藝術風格,這一風格多集中在葡人居住和商貿區域,以直接串聯,有明顯的的結構分布;另一方面,也受到嶺南文化和東南亞文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華人居住區,相對而言更為分散。

在許多城市的發展過程中,許多有傳統特色和歷史意義的建筑逐漸被一座座相差無幾的現代摩天大樓所代替,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同質化越來越嚴重,樓越來越新,卻失去了反映城市特色的生命力。在澳門,特色建筑始終是這座城市的明信片,希望每次去澳門都能持續探索這些美妙的建筑背后暗含的文化秘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