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年,在我們國家改革開放的第十一個年頭,我接觸到我們當?shù)氐奶厣a業(yè)——絲網(wǎng),并在五年后走上這條創(chuàng)業(yè)之路。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在祖國七十年華誕之際,我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也走過了近三十個年頭,回首來時路,酸甜苦辣,五味雜陳,有付出,有回報,更有感恩在心中。
我常常在想,我們這些出生在五十年代末的人,雖然經歷過國家三年困難時期,經歷過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但我們還是幸運的,因為,我們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時代,這個時代給予了我們每個人以機會,為我們提供了可以施展身手、縱橫馳騁、為實現(xiàn)自身價值和理想去拼搏、去努力的人生大舞臺。
我出生在一個大家庭,老少四代十二口,上有老奶奶,下有正在長身體的我們兄妹七人。
從我記事起很長一段時間,溫飽就是我們家一個大問題。
那時候還是生產隊,按工分分糧,土地貧瘠,收成不濟,再加上我家老的老、小的小,主要勞力不多,工分少也就分不了多少糧食。
我記得好年頭麥收時能分到一百多斤小麥,差年頭只能分到幾十斤,秋季還好,像玉米、高梁、紅薯啊等一些粗糧還能多分一點,但這些總是不夠一家十二口人一年的口糧的。
母親很會過日子,農忙時,她會做一些高梁面窩頭玉米面餅子,因為農活累,大人們吃不飽會頂不住的,我們這些孩子們也就跟著吃的好一些,但人多飯少,常常不夠吃。
母親經常吃的很晚,但吃的最快,總說自己吃飽了,其實是想省下來讓給別人。
而一到農閑季節(jié),特別是冬季,地里農活不多,也相對輕閑,即使這些玉米面高梁面也就很少見到了。印像中一日三餐就只剩下了稀粥,熬白菜,主食就是蒸紅薯。中午偶爾在柴火鍋里貼一遭玉米面餅子算是改膳,常常被吃的一干二凈,
有時剩下一個半個,晚飯這頓還輪不到我們,母親會在灶火堂烤熱后留給做了一天累活的父親吃。
平日里,像小麥這些細糧很難見到,要留著逢年過節(jié)時用,偶爾做一頓面條,也是那種清湯寡水中漂浮著很多菜葉子、面條就那么幾根、而且只放鹽沒有油的那種,但就是這樣無滋無味的面條也難得吃上一次。
一年四季,春天最難熬,因為年一過,糧食所剩無幾,新糧又接不上,每逢這個季節(jié),大人們就得提前做準備。
我記得措施之一就是把細糧換成粗量,再說祥細一點就是把玉米換成高糧,這樣數(shù)量上就能多一些,也就能多維持一段時間。
二是把家中的一些還沒長成材的小樹賣掉三五棵,湊一點錢買回一些糧食,又能接濟一陣子。
三是有了這些粗糧,再去尋一些可吃的東西,像榆皮面,棉仔,菜葉子、野菜、蘿卜等,反正是能吃的都劃拉來,和粗糧搭配著做好了給我們吃,雖然不好吃,但也勉強能填飽肚子。
只有這樣,春天才能闖過去。
記憶中的苦日子持續(xù)了很長時間,一直到國家實行改革開放,農村實行了包產到戶,人們的積極性高了,糧食多了,加上我高中畢業(yè)后進入一家小廠上班,又有了收入,雖然生活質量依舊很差,但溫飽已不是問題。于我們這個家庭來說,這已經是一個了不起的變化了。
再后來,在國家的政策鼓勵和支持下,結合我們當?shù)氐奶厣a業(yè),我開始走上了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
自此以后,我的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不長的時間里,我先后買了房,買了貨車,買了轎車,冰箱、空調等各種家用電器一應俱全,吃喝不愁,生活無憂,真正過上了富足安康的生活。
?伴隨著國家的高速發(fā)展和日益強大,我的生活也越來越接近自己滿意的樣子,衣食無憂,財務自由,生意紅紅火火,興旺發(fā)達,孩子們成熟穩(wěn)健,尊老愛幼,通情達理,溫柔賢惠,聰穎活潑天真可愛,一家人和和睦睦,其樂融融,幸福快樂。
回首人生路,我心中充滿了無限感激,感恩在極度貧困的歲月里含辛茹苦把我養(yǎng)大成人的父母,感恩始終如一無微不至關愛和照顧我的親人,感恩一路走來支持和幫助我的朋友。
更感恩我們偉大的親愛的祖國母親。
每每家庭聚會時,每每與人聊天時,只要談到這個話題,我常常會生出很多感慨,內心也充滿了對祖國母親的無限感激,沒有國家的改革開放,沒有國家的日益發(fā)展強大,哪里會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再過幾天,就是我的祖國母親七十華誕,在這普天同慶的日子里,我不知道該用怎樣的文字來表達我此刻的心情,萬千思緒匯做一句最樸素、最真誠、最濃烈的祝福和表白:愿我的祖國和平康寧富強,愿我的祖國繁榮昌盛輝煌。
我愛你,我的祖國,我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