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不死:李善長的五道"催命符"
洪武二十三年,老宰相李善長身體還算硬朗,精神也很好,可朱元璋和朝廷上下似乎都不約而同地討厭這個77歲還活著的老頭子,李善長的大限到了。
史書說李善長“耄不檢下”,意思就是古稀之年也不檢點自己的行為,那么李善長究竟干了什么“作死”的事,而不能善終呢?
李善長的第一道催命符——私自借兵,擴(kuò)建府第
李善長有兩大特點:第一,十分注意人生享樂。比如說,已經(jīng)是大明第二號人物、什么都不缺的李善長收了胡惟庸300兩黃金,幫其“跑官”,可見其貪婪。人生苦短,已經(jīng)77歲的李善長想更加“夕陽紅”,于是便想到了增添一些院落,嬉戲人生暮年。
這就暴露了李善長的第二個特點,那就是對周圍環(huán)境不敏感。他要擴(kuò)張府第,但條件不足,人手少,這對李善長并非什么難事,他就向老鄉(xiāng)、同事、又是朋友的信國公湯和借人,李善長很“大手筆”,一開口就向武將湯和要了營卒300人。以營卒為工役在那時原本就是個平常事,不過要借300兵卒,把謹(jǐn)小慎微的湯和給嚇壞了。《明史·湯和傳》
湯和是跟朱元璋一塊光屁股長大的,也是朱元璋參加革命的領(lǐng)路人,他馳騁疆場、九死一生,并且是大明少數(shù)能夠保全的功臣,他能善終不僅因為跟朱元璋關(guān)系很鐵,還在于他對朱元璋百分之百的恭敬和順從,為人處世特別謹(jǐn)慎。所以當(dāng)李善長向湯和借300警衛(wèi)兵時,湯和的心就像小兔子一樣竄動著,便琢磨開了:人家是老干部、老同鄉(xiāng),應(yīng)該借給他;但這個前宰相現(xiàn)在光環(huán)已然褪去,連大街上的人都知道他不討皇帝喜歡,如果真借給他,皇帝會不會怪罪下來,畢竟這300人也是武裝力量啊。想來想去,湯和有了辦法:如數(shù)給李善長派去了300人,同時,他在暗中向朱元璋奏報了此事。至于這是否等于向朱元璋告密說,李善長在聚集兵力,他可管不了那么多了。而朱元璋自然也是發(fā)揮了自己的猜忌特長,對李善長愈加不滿。李善長自找的第一道催命符就這樣被貼上了?!睹魇贰だ钌崎L傳》
李善長的第二道催命符——濫用職權(quán),徇私情
就在湯和向朱元璋密報其“暗中借兵”一事不久,接著又發(fā)生在李善長身上一件官場常見的“打招呼”事件,使他的境地更加的尷尬。
事情是這樣的:南京有一批罪犯要遷到邊塞的荒蕪地區(qū)去開荒,在這些罪民中有個叫丁斌的人,是李善長的親戚。丁斌的家人去找李善長出面“打招呼”,而李善長認(rèn)為這是件區(qū)區(qū)小事,再說他向來對親戚和周圍的人很關(guān)照,這也是歷朝歷代培植私人勢力的常用手段。所以李善長就三番四次出面為丁斌說情求免。也許該他倒霉,李善長不出面倒也沒什么大不了的,一出面卻惹出大禍來了。由于朱元璋對他越來越狐疑和不滿,不但不允許他的請求,反而命令:立即將丁斌拿問,嚴(yán)加審訊,讓他供出李氏家族做過的不法之事。這個丁斌開始嘴還很硬,但酷刑之下,就倒豆子似得將自己知道的全說出來了。
原來這個丁斌不僅是李善長的親戚,還跟胡惟庸關(guān)系不一般,耳聞目睹了不少李和胡之間的密事,既然胡惟庸已經(jīng)被以“謀反罪”處決了,那么與胡往來密切的李家人能不參與嗎?這樣以丁斌的“口供”就首先坐實了胡惟庸的親家李存義(李善長的弟弟)、李佑父子伙同謀反的罪狀。朱元璋知道后,立即下令將這爺倆逮捕,進(jìn)行審訊論罪。
李善長的第三道催命符——放任胡惟庸謀反
李家爺倆被審訊對李善長的處境來說簡直是火上澆油。由于這是皇帝欽定的案子,司法部門不敢馬虎,在他們的“努力”下,李存義很快就招供了:胡惟庸曾讓李存義去勸說哥哥李善長一同謀反,但李善長把李存義罵了一頓,李存義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就把結(jié)果告訴了胡惟庸,可胡惟庸不死心,又找了李善長的鐵哥們楊文裕去勸說,并許諾,謀反成功后,給李善長一個淮西王做,聽到這個誘惑后,李善長有些心動,但還是極度的恐慌,所以也沒同意。胡惟庸便親自去李府勸說,李善長依然沒同意。就這樣僵持了很久,胡惟庸又讓李存義去拉攏李善長,但李善長聽后嘆道:“我已經(jīng)老了,等我死了以后,你們自行其事吧?!薄睹魇贰だ钌崎L傳》
上述“事實”是由自己的親弟弟說的,誰會不信這是真的。所以說,李存義父子的口供對李善長來說是致命的。但事情還沒完,給老狐貍李善長定罪還不是時候,朱元璋還想深挖他“罪大惡極”的案子。
李善長的第四道催命符——私放北虜降臣
有人告發(fā)說:李善長以前犯過一個案子——洪武二十一年,藍(lán)玉北征時,在捕魚兒海逮到一個奸人封績,這個封績是元朝舊臣,后來投降了明軍。據(jù)說他經(jīng)常往來于蒙漢之間,曾經(jīng)為胡惟庸送過勾結(jié)元嗣君的書信,書信里胡惟庸不僅對元嗣君稱臣,還請北元嗣君派兵作為自己謀反的外應(yīng)。
上述說辭很有多漏洞:第一,胡惟庸如此精明怎么會冒冒失失地給個沒見過面的元嗣君寫信?第二,胡惟庸要謀反,即使成了,還要稱臣,腦子進(jìn)水了?但胡惟庸已死,死無對證。要命的是上述這些封績的供詞都是他再次被捕時才審出來的。藍(lán)玉初次捉到封績時,也不知怎么的,李善長不僅“匿不以聞”,沒有匯報給朱元璋,而且還私自把封績給放了。兩年后封績第二次被捕受審時就做了這樣的“交待”,李善長的日子更加水深火熱了。
李善長的第五道催命符——天怒人怨,不殺不行
在如此形勢下,御史們更是不遺余力地“聞風(fēng)奏事”,而李善長昔日的同僚、朋友、親人甚至是下人仿佛都有了政治覺悟,紛紛出來揭發(fā)他。
就這樣,李善長收受奇珍異寶、瀆職徇私、支持胡惟庸謀反等罪狀都被擺了出來,如箭般射向了他。
滿朝文武官員無不憤慨,大家紛紛表示,殺了李善長以謝天下,不殺李善長不足以平民憤。但朱元璋為了表示自己的“仁慈”,以及對功臣的愛護(hù),暫時沒有處決李善長。
但是“天怒”了,當(dāng)時主管天文的官員出來說話了,他發(fā)現(xiàn)天上有星變。星變就星變,自然現(xiàn)象而已,可過去的人認(rèn)為這是上天對地上之事不滿而發(fā)出警告。不聽從上天的警告就會有天災(zāi),要想解救這場災(zāi)難,只有折傷大臣,說白了就是處死得罪上天的大臣,這個大臣是誰呢?李善長啊。于是李善長不死也得死了。
不作死就不會死,不久李善長就被誅殺,滿門抄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