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的矛盾來自哪里 Day2

(從“在這個問題上……” 到 “……而是名義和陳規陋習”)

所有分離而叛逆的內心、對感情的不信任,是由于我們的邏輯運算已經被用于對抗我們自身。然而嬰兒卻不是這樣。他們的心靈是完整的,他們的眼神尚未被征服;當我們看向他們的臉,反倒是我們開始感到不安。

這種不順從是一種人類本性里的健康態度。……但是,成年人卻一直將自己的意識禁錮起來。一旦他做的事、說的話受到贊賞,他就成了一個有負擔的人,受萬千矚目,從此被所有這些人愛恨的左右。他對此根本無法釋懷。

我們會在獨處的時候聽到內心這樣的聲音。但當我們踏入世界,它們就變得微弱乃至不能聽見。

——《自立》 愛默生


沖突本身是人活著的方式——只要一個人還需要選擇,就說明產生了矛盾。

我自己是個選擇困難癥很嚴重的人,像我在 當你感到軟弱 里寫的那個場景,騎著自行車轉圈圈的猶豫不決,是我面臨許多決策時內心的寫照。觀察自己的內心,發現自己想要通過外部的評價體系,尋找到一個“最優解”,以及懼怕因為沒有找到這個解帶來的懲罰。自己的意識給自己的懲罰:“你怎么又搞砸了?”

在這些費盡心思的考究和計算中,我始終想剝離的是我自己的因素。——“我想要什么?”、“我感覺到了什么?”。我的教育、我的成長背景教給我的潛在信息的是,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套社會的規則;你要按規矩、按大家期待你做的那樣去辦事;你的感覺、你自身是不重要的。如果你去觀察小孩子,你會發現,小孩子不是這樣的:他們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就是會開始鬧、開始哭;他們對自己的需求非常敏感,沒有夾雜其他后來的觀念。——反過來說,許多時候我去看長輩教育小朋友的方式,我會覺得非常可悲。我聽到最多的就是“不許哭,哭有什么用”、“再……就打得你好”;我見到最常用的教育工具是懲罰。羊群的文化要的事合群,我們不需要個性。我們漸漸長大,也漸漸變得不會表達,甚至不知道能去表達什么。以至于,甚至當我們想要表達愛的時候,習慣的方式通過引起對方愧疚感。(我對親戚的觀察):你怎么不對自己好一點、你怎么這么傻……

當一個人被外界批評或贊揚的時候,他其實是被工具化的——外界的評判會變成他內心的尺度:家庭的、學校的、社會的評判會漸漸侵入內心,外在的權威終究會變成內在的權威。內心的矛盾就是一場內心權威和真實自我的爭奪戰。直到我們漸漸意識到,自己的思維一直在被巨大的慣性所裹挾。

我特別喜歡陳海賢老師的這句話:“我們最終都要和自己和解”。內心的沖突和矛盾是重要的,它揭示的是我們自己生長壯大的過程里所仰賴的養分;許多時候,權威的內化,是為了保護仍在成長中脆弱的自己。那么理解和接納這些,就是在重構我們自己了。

矛盾不可能通過對立的思維方式本身去解決。別急,只要還能聽到內心的聲音,就還不至于棄療。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白鹿原上的家族史,寫盡了真實又殘酷的人生 第一天閱讀中認識智者白嘉軒,為何稱他為智者?原因有三: 一、智慧的心發現...
    王媛_48d5閱讀 218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