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歲末盤點,這一年舉行的各種儀式還真不少,大到開學典禮、休學典禮、升旗儀式、入團儀式、成人儀式、畢業典禮、頒獎儀式、公祭(悼念)儀式,小到早午晚上學放學校門值守和上下課的問好,儀式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載體。
? ? ? ? 那么,儀式是什么?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朱永新先生說:“儀式、節日和慶典……使有意義的事情或者偉大的事物能夠擁有一種偉大的時刻,獲得神圣、莊嚴與尊重。”儀式意味著重大事件的開始或結束,象征承諾、宣誓、慶祝、改變甚至升華。比如入團儀式宣告自己作為一個組織成員行使權利義務的開始,成人儀式宣告從此這個人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完全的法律責任。
? ? ? ? 標志性和程式性,使儀式具有一種象征感,是內外兼修的過程,有衣著、形體、言語的外化要求,也有秩序、規則、紀律的內外體驗。所以,我們要精心設計每一次儀式活動,重要的是有心的介入,能傳遞一種價值觀念和情感,增強儀式的莊重感和認真感。比如精心組織開學典禮,讓學生深切感受到自己又站在了新的起跑線上,既有追求新目標的激情和沖動,又有接受新考驗的信心和決心。
? ? ? ? 學生成長,需要關鍵事件。所以,既要讓儀式保持隆重、熱烈,又要讓儀式涉及具體教育情境中的人、事、物,只有這樣,才能觸動學生的靈魂,引起心靈的共鳴。比如周一升國旗儀式,升旗手、護旗手著裝規范統一,步調整齊劃一,神情莊重嚴肅,令人羨慕;國旗下的講話師生矚目,盡顯風采。我們由各班推薦光榮升旗手、護旗手,推選思想表現、文明禮貌、學習努力、助人為樂等各方面表現突出或某方面特別出色的同學擔任,并在升旗儀式上介紹他們的先進事跡。這樣的升旗儀式既有榮譽性,更有激勵性,意義豐滿,能增強教育的疊加效應。
? ? ? ? 教育目的的實現必須依靠設置一定的情境,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方法,教育活動中儀式感的營造能有效增強教育的影響力和感染力。讓優秀作文的作者登臺朗讀,學生取得成績后的頒獎儀式等等,都會讓學生產生認同感、愉悅感,進而固化、強化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閃光點,每一次進步。
? ? ? ? 寫到這里,靈光一閃,想到了黛玉葬花。或者,我們的庸常生活,也是需要一些儀式來裝點的,比如凈手讀好書,焚香聽音樂,……于是有了情調、情趣、品位、品質。(17.12.25《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