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聊天說到一句,“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對錯只有利弊,只有小孩才分對錯”。我曾經也覺得:嗯。是這么回事。萬事無對錯嘛,關鍵是看站在什么角度看!
這似乎是一個很成熟的判斷,但總感覺怪怪的,繼而思考這個問題。
「什么是對錯?」
通俗點說“對錯”是一種主觀判斷,即三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小孩為什么會分對錯?
小孩的成長有過程:身體是本能的在長,思想需要后天教育和環境形成。
而思想的成長是人一生探索過程。所以小時候世界初步觀念非黑即白,每個人的行為都要用對錯衡量,所以你看我們小時候讀的書里一定是正義和邪惡兩派。
書本上的主角永遠都是正確的,
而對手必須是錯誤的!
隨著心智的成熟,我們也會慢慢從各個角度看問題,從而發現不一樣的答案。單從時間上主觀判斷,成年人顯然有更好的判斷力。
有這樣一個經典的例子:一個小伙因為母親生病沒錢無奈去搶劫,是對還是錯?
一般來說孝順的角度是對,人倫角度是錯。
這樣說似乎用因果的關系解釋更為妥當。
沒有對錯是人的真善美的價值觀,因為沒有對錯才有思考的自由,但要有度。然而真正讓人厭惡的是已經分好了對錯卻打著沒有對錯的旗號來教導。
因此一個人說沒有對錯的時候格外要注意他衡量對錯價值觀分是否扭曲?我想境界能達到不分對錯看問題的人不少,是值得我們學習。但打著幌子來說教的顯然更多。
「什么是利弊?」
“利弊”側重的是結果造成的客觀影響
對自己好,就是“利”,對自己不好,就是“弊”。
判斷利弊是自然法則,事實上小孩天生就有,幼兒時期就已經能清晰地判斷周圍環境對自己的影響是“利”還是“弊”,用哭、笑來表達自己的判斷。幼兒是無法判斷“對錯”的;所以對讓自己吃飽、穿暖行為判斷利,等幼兒長到兒童、青少年直至成年,才逐漸會形成三觀從而對“對錯”進行判斷。
“利弊”的判斷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
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了對錯、善惡、公平、偏見,我們也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三觀。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認為這都是社會的問題而不是自己的問題,所以有的人覺得不是對錯是利弊,為錯誤找借口。權衡利弊不代表成熟,正確和錯誤都有道理,即便權衡對了也有新的問題,真說不好對錯,真正的利弊,當局者未必傻乎乎的迷,旁觀者我看也未必清。
總結一下
對錯的判斷是通過后天的教育和環境形成,用對錯的判斷是約束人對利益追逐的本性,想起一句話:“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我認為在成年人上還是要看重對錯!原則上,良知必須要分對錯!單方面的認為沒有對錯只有利弊那是叢林法則。只有更多能用正確的價值觀去判斷對錯的人,社會才能文明進步發展。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而成人的世界是取舍、因果,你正在做的事情就是你這刻的選擇,在方法上看利弊。真正成熟的人是看到社會的復雜性和陰暗面,仍保持初心,堅信自己、良知、自由、民主共同的價值觀,知行合一。不輕易改變自己的價值觀。
通俗點說,就是“不忘初心”。
最后,我認同用萬事無對錯這類愛有品味詞匯的人,但我覺得有這個境界跟年齡有一定關系但不是必然,社會高速發展,信息獲取渠道已經不是過去的方式了。有的人年輕行為在境界上也能做的很好,一個很好的觀點來自于其人在某個時刻,某個背景,某個思考下來表達的。 這句話可以有無數種解讀,而其人可能只是想表達其中的一個意思。有興趣的人,拼命研究。越研究發現越深。不是所有的道理都適合自己,對于有的人也許是雞湯,而對于有些人是正能量,生活因為有痛苦才會體會快樂,有哭才會有笑,沒有絕對。沒有對錯是正確的,不要扭曲,適當就好。聽得多不如行動上動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