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回答了一個關于教育應該加入什么的問題,沒什么名氣,所以就復制到這里,不屬于一稿多投吧~這是多年來的一個思考。
從小學到大學,總是覺得很多東西都是冗余的,也許所謂的素質教育的理念,學校討厭偏科學生,傾向于將大量的平行的知識傾倒給我們,我們沒有時間去思考人生和實踐性地理解和生活。我不會直接回答本題,先說幾個例子吧。
你可以發現,中小學課堂上,下課后有很多圍著老師問問題的同學,你可能覺得這是個好事情,這不是同學們都很認真聽課,都在思考嗎?老師也十分鼓勵,你經常能聽到老師夸獎某同學,說他總是積極問問題。然而,這真的是像看起來那樣好嗎?恰恰相反,如果你也去聽,會發現很多問題是十分低級的,思維欠缺一個小小的彎。不過也比揣著糊涂裝明白好對吧,在懶得思考的時候。可是人的思維是有慣性的,趨利避害的本能也會讓這些“便宜”的獲得方式成為習慣,這些人會越來越不習慣思考,細思極恐啊。
好吧,有人可能覺得我危言聳聽了,不過是我的腦補。先不反駁。那么在大學是一種什么狀況呢?另一個極端,似乎沒什么人問問題了,原因很好回答,我就是其中一個,因為我那時在忙著看盜墓筆記和鬼吹燈,幾乎不聽課,考試怎么辦呢,抓緊時間在考試前看兩天書就行了。可是不幸的是,別說我矯情,幾乎每個學期都能拿到點學院獎學金,我們學校的獎學金是極低的,不好意思說,有人說你在吹牛逼說自己聰明嗎?其實我不止一次思考過這個問題,為什么我會拿到獎學金呢?就這樣還能拿到獎學金?!我想到的理由可憐的只有三條,一個是,有人和我一樣玩了一學期,但是考試前的幾天還是玩了或者做別的事了,一個是極笨,總會有高考發揮超常的人對吧,還有一個不幸的是不會思考,他們的大腦已經被多年來養成的惰性吃掉了。如果還有其他的,請賜教。
我再來說第三個悲催的事,就是考研。不幸的我是考上研的一批,超過了一大批在課堂上規規矩矩上課的人,所謂規規矩矩是指,上課積極回應老師的問題,老師問對不對,第一時間回答對的人。據我觀察,在我同學里,有一大批考上研的同學是相當“默默無聞”的。so what?想想平時吧,每當交作業或者隨堂考試,總能找到那些大神傳過來的答案,你想想他們平時是不是那種存在感很弱,可是一旦有難題了,存在感爆棚的人呢?當然這些人也是有些問題的,不過不在我們的討論范圍內。結果就是,不管平時多積極,顯得很聽話,多有存在感,多認真聽講,在一道不是很難的數學題敗下陣來的人,都沒有絲毫用。動動腦子吧。我問過那些考上研的同學,平時課堂上經常問問題嗎?回答是:就大學講的那點東西,都是書上的,有什么可問的?他們到底在問什么呢,我也不知道?我問過,不過老師說他得想想……
引出另一個觀點,大學的老師有幾個是能推公式的,除了數學出身的,有幾個還能解決考研的問題的?我怕問多了,會讓老師惱羞成怒~國內外老師講課一個顯著的區別也許是,一個是密密麻麻的板書,一個是精美的PPT和權威的課本。
不久前我去看了看高中的物理老師,老師向我抱怨說現在小孩都不學了,你總得告訴他們答案,少一點都不行,不然就不會。補上一點,我的高中可以在全國排上前十,可以說炙手可熱,毫不夸張。連這樣一所高中都這樣了,不值得深思嗎?教育部近期改革,為了素質教育,將增加選學內容,考試增加選做題,是不是傻?你讓準備的學生怎么辦?不都得學?再補一點,現在不找輔導班學生已經學不會了。
我表弟,我覺得聰明超過我,后來到了初中突然成績不行了,高中竟然差點上不了,我驚訝了。我去看了看他的月考卷子和假期作業,明白了。語文,讓發表自己觀點的,一概不寫;數學,多于三步的題一概寫前兩步;英語,問題找不到原文在哪里,感覺是這么填就填了……問為啥?答曰:不會……我說:狗屁,你是懶。現在勉強考上大專,入學體檢,脂肪肝,因為從來不吃菜。
說的多了,不想回答題目了,估計大家也能知道我的觀點了。一句話,一個人不思考,無論干了多少事,都沒有什么長遠的意義。
最后正一下觀點,我從來沒有說問問題是錯,但是揣著明白裝糊涂和糊涂本身都是浪費大家的時間,問點有意義的吧。如果上大學或者研究生,問問題還不能問倒老師,那么你不如去看看文獻吧。自主思考,我還是說出來了,是一個人生課題。我知道擋不住噴子,但是看到的人,請收下我的善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