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同事問你借錢時,你借不借?

文/米衙

早上見到鄰居小侯,他一臉郁悶,問他怎么了。原來,2個月前,同事問他借錢,他本不想借,但覺得都是同事,不借怕不好,就借了。2個月后,還沒還。他問了幾次,那個人說等月底發工資就還。

結果快到月底了,那個同事卻好幾天不見了,一打聽,竟然是辭職了。他打電話過去,對方不接聽,微信過去,發現已經被拉黑,借出去的錢,是拿不回來了。

同事借錢,幾乎每個人都遇見過

幾乎每個人都遇見過被同事拉住求借錢的事情。如果是小金額,做好有去無回的心理準備,借就借吧。

如果金額比較大,就要三思了。其實哪怕數額不多,也要謹慎行事。因為錢數雖少,但心情為大。有時借錢給別人,三番五次要不回來,最終還是喪失了友誼。

借到錢就玩消失的人大有人在。很久以前,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暑假里去勤工儉學,結果被同事借走20塊錢,后來那個人徹底消失了。后來和同事們交流才知道,那個人幾乎借了一圈,中招的人很多。真的是有些人會以借錢的方式致富。

到底借不借?

借還是不借,其實也是有衡量標準的。首先拿出一張A4紙,對折一下,左邊寫利,寫下借給對方能有什么好處,右邊寫弊,寫下借給對方會產生哪些害處。最終對比一下,就知道該怎么做了。大多數情況下,是弊大于利。畢竟你不是放高利貸的,對方也不會主動給你利息。

所以很顯然,遇到這類問題,大部分答案是不要借。然而現實中并沒有這么容易去拒絕,因為借錢這件事,總是參雜了人際關系在里頭。但也不能因為人際關系的原因,就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其實借錢終究是借錢,你不借,也不會怎么樣。

就算為了維持人際關系而借錢,最終也不一定會得到預期的效果。幾乎每個人都遇到過把錢借出去后收不回來的經歷。所以大部分人對借錢是比較抵觸的。

接下來,簡單說一下衡量的方法。

衡量借與否的標準

1)對方是否曾經幫助過你?

如果對方曾經幫助過你,那么幫助你的價值是多少?和借的錢相比,是等價的,還是不等價的?雖然這樣考慮似乎價值觀有偏差,但這也是衡量借不借的一個方法。如果對方幫助過你,你借,其實就算是還個人情。但也要評估對方幫助你產生了多少價值,如果對方只是幫你拎過一桶水,你就借給對方10萬塊,這顯然是不理智的。

2)短期內,你能否用到對方?

過段時間,你是否有求于對方?這個考慮比較勢力了,但也是衡量借不借的方法之一。不過盡量別用這個去衡量,因為一旦對方捏準了你將來有求于他,他就會獅子大開口,你為了以后辦事方便而借錢給他,可能反而會因此被騙。

3)如果不借,是否會對你產生不利影響?

比如對方職位比你高,比如對方會給你穿小鞋等等。

4)你們的關系如何?

你們的關系如何,是不是非常熟悉非常了解,平日里是不是經常走動?如果關系很一般,就沒必要借錢給對方了。

5)對方要錢去做什么?

是去投資,還是去補虧空?或者是拿去賭博?

如果對方的目的不純,也不必借錢給對方。如果對方是投資,很有可能因為投資失敗而無法償還。

如果借錢給對方,你需要這樣做

1)評估對方什么時候能還

看人品,看人品,看人品。

2)讓對方給你打欠條

欠條必須打,即使是好朋友,也應該走正規流程。

3)抵押,或等價支付

如果一個月能還,可以視金額的大小,讓對方用花唄給你支付等價的物品,或者提前刷卡把現金給你。

如果不借,可以找這些借口

如果交情沒達到非借不可的程度,其實隨便找個理由,就可以委婉拒絕。

比如房子還貸、車子還貸、做生意周轉不開、錢剛被外甥借走了、錢剛被老婆/老公拿去準備買iphone X了等等。。。

其實,只要你真不想借,借口總是能想出來的。

我是米衙,感謝你的閱讀,但愿我的文章能讓你有所啟迪。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