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在職場打拼多年,雖然沒有值得夸耀的成功,但是撞破頭破血流后,發現一個很普通很簡單的,但是卻被人忽略的事兒,那就是思考對工作產生的積極影響。
包括在以前的保險行業,現在轉到房地產行業,曾經、正在一起工作的同事,也不少。發現職場生活中,那些成長成熟快的、晉升快的同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這些同事都是能夠抽出時間總結分析、反思自己和他人、不斷自動學習的人。
職場中,有的人來自于富有的城市,有的人來自于貧困的農村,每個人從小到大的生長和成長的環境不同,導致了每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思維方式也不盡相同。這些沒有辦法改變的過去,也就使得即使同時進入到同一家公司,但是起點也是有所不同。
這有點像,孩子的起跑線,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起跑線不同,也意味著所接觸的環境、接觸的人也不盡相同。進入職場的新人也是一樣的。因為背景不同,起點和起跑的速度也有所差別。
但是同時進入職場的人,有一點是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的,那就是大家所掌握的資源都是一樣的。
如何理解這樣個事情呢?我們可以舉例說明,拿電話銷售來說,之前有一個朋友是做電話銷售的,和他一起入職的新人有好幾個,上班的第一天,主管給每個人好幾張的客戶信息,給每個人的數目是一樣的。
再舉例說明,兩年前跳槽到房地產公司,在此之前,對房地產行業一竅不通,那后續不久又入職了一位新人,這個新人也是轉行到房地產行業,那其實我們兩個起點是一樣的,盡管我們之前各自有不同的經驗。但是新的行業,我們需要以空杯的心態讓自己快速成長。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在同樣的時間內誰能以最快的速度達成工作上的目標。
上述兩個例子,半年后,發現經過半年的學習和比拼之后,有的人還是一竅不通,還是原地踏步,做著和剛來時一樣的工作內容,并且開始加入老員工的行列一起吐槽老板和公司的各種不足。
而有的人則是成績斐然或成功轉行,對所處的行業已經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并且能發表自己的個人意見,已有了一定的話語權。
而兩者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缺乏思考,缺乏對工作進行總結,沒有形成可以幫助自己快速成長和成熟的經驗。而后者則是積極思考,仍然保持著剛入職時的那股干勁和對工作的熱忱,差距在不經意間就拉開了。
問題出現哪兒呢?也許只是簡單的說因為思考的區別,未免過于籠統。
思考,到底有哪個思維方式,讓后者不斷看到自己在工作上的價值呢?總結下來,有一個很重要的思維習慣:以結果為導向。
以結果為導向,是很多公司提倡的思維習慣,當然它也是很重要的思維習慣。
最近有句話非常的流行: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
有時候,看到很多同事包括我自己也一樣,老是加班,好像有忙不完的活要干一樣,其實我想說的是,不是我們真的很忙,而是我們的工作效率太低。我們是付出了很多的辛苦,但是我們的成果總是不那樣令人滿意。其實,我們只是表面上看起來很努力。
以結果為導向,就是先需要我們真正明白自己做的事情到底是為了什么。所有的工作都是有價值的,要不然是直接產生價值,要不然就是間接產生價值。只有弄清楚了工作價值,并設置一個衡量的標準,才能讓我們的工作更有目標感。
舉個產品設計的例子。
相信很多的產品經理,都知道產品范圍的圈定,都是從跟用戶去探討業務痛點和業務訴求開始的。
在和用戶溝通時,用戶會告訴他的想法和期望,簡單舉出三個例子:
1.他希望自己部門有一個手機App,這個手機App方便于部門人員在收集樓盤信息時,得到第一手的信息可以隨時隨地,通過這個App補充到相應的樓盤上去。
2.希望能實現拍照功能,并且拍照片后就是美化后的圖片,可以直接關聯到相應的房間上。
3.他希望部門成員公出的時候,可以通過這個App來實現手機指紋上班簽到和下班簽出。
當產品經理甲得到了業務上述的業務訴求后,沒有多想,就回去開始按照用戶的要求,開始做App的產品設計,開始做產品的低保真界面、業務場景分析、業務用例分析、產品創意說明書,很快就完事了。
拿著這份成果物,興高采烈地去找用戶確認成果去了。用戶看完之后,提了三點意見:
1.不僅自己部門人員可以隨時隨地去補充樓盤信息,自己也有權限,而且有個旁部門也需要有此權限。
2.圖片美圖的功能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希望能加上自己公司的水印。
3. App來實現手機指紋上班簽到和下班簽出,這個功能,暫時不需要了。
產品經理甲聽完了用戶的確認和反饋,崩潰透頂,之前做的不相當于白做嗎?沒有辦法,用戶是老大,只能回去修改低保真界面、業務場景分析、業務用例分析、產品創意說明書。修改完后,再一次確認時,剛解決的問題用戶確認了,但是用戶又產生了新的想法,就這樣產品經理甲不斷的在調整,但是每次都會被用戶新的想法所左右,再一次進入了調整--確認—再調整這個鬧心的循環中。產品經理甲很努力,為了要最終達成用戶的要求,天天加班。看似真的很努力,也很辛苦。
接下來我們看看產品經理乙是如何做的?
產品經理乙在了解了用戶期望后,回去做了個業務場景分析和問題整理,并逐個去思考每個期望背后,用戶到底要解決自己什么問題,目前的現狀有哪些不能滿足的,未來用戶有哪些擔心。將所有的分析結果和思考結果,都整理下來:
1.業務部門想要一個App,隨時隨地補充樓盤信息,只是解決目前PC端不能隨時隨地補充信息;業務部門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方便,那是否還有別的什么PC端的功能需要在App上實現?除了部門人員用,還會有別的人員使用、別的部門使用嗎?......
2.手機本身的美圖功能,是否就可以幫到用戶?PC端有水印上傳功能,那是否需要上傳水印?還有哪些類型圖片是需要美圖的?......
3.手機App要實現上班簽到和下班簽出,這個要求無法避免作弊行為,公司是否允許要將這樣功能放在手機端,是一個待確認的問題?......
產品經理乙梳理完所有問題后,再和用戶進行第二次的溝通,該次溝通針對梳理的所有的問題進行了透徹的了解和掌握,就很清楚地了解到用戶的業務痛點和業務訴求。然后就很清楚的產品都涵蓋哪些功能,繼而進行產品的原型設計、產品創意說明書的編制。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不同的產品經理對于同一個工作,采用了不同的工作方式和思維方式。前者是被動接受,用戶說什么就做什么,不思考不分析不總結不梳理。后者則是主動分析和梳理,將所有的問題都整理出來,思考用戶的目的和擔心,也便是思考產品對用戶的價值,這樣的話,更能準確地了解到業務的期望。
前者在工作中,總是被用戶的修改而不斷增加自己的工作量而煩擾。而后者總能得到用戶的肯定,而給自己持續不斷地鼓勵,讓自己永葆工作的熱情。
美團王興曾經引用過這么一句話:大部分人會竭盡所能去逃避真正的思考。
以結果為導向,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思考并明確工作的家價值和目標。其實很簡單,就2個問題:公司為什么要做這個工作?公司/老板的預期結果是什么?
當然,這些問題都需要和我們的上司確認,只有大家統一了目標和預期,工作才能夠順利繼續下去。
需要明確一點,工資是隨著我們的能力和經驗在增長的,它自己是不會平白漲上去的。而我們的能力和經驗的高低是通過我們所做的工作表現出來的。
我們所做工作的價值又是靠產出的成果展現的。也就是說,只有做出有價值的成果,我們的價值才會體現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