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小果子總喜歡去外面玩,小區(qū)的游樂場、公園、朋友家、書店、超市……只要是出門,她都會大聲說:“果果好開心哦!”再看自己周邊的小孩,都一樣。幾乎每天都會出門活動一段時間。有時候在小區(qū)溜達,有時候帶到附近逛逛,每逢周末休息時父母會帶孩子去各種玩的地方。
大家都知道應(yīng)該帶孩子出門活動,對孩子有益??墒莾H僅只是帶孩子出個門嗎?僅僅只是簡單的因為娃喜歡出去玩,為了出門溜達而溜達嗎?
究竟出門溜娃有什么好處,又該怎么溜呢?
細想一下,帶孩子出門溜達不外乎以下三種情況:
1、曬太陽,補維D;戶外活動,增進食量長身體;
孩子多在戶外沐浴陽光,能生成維生素D3,促進鈣和磷的吸收,促進骨骼生長,預(yù)防佝僂病,同時紫外線有較強的殺菌作用,可提高機體的免疫力,促進血液循環(huán)和新陳代謝,有利于生長發(fā)育。
除此之外,適當?shù)膽敉饣顒?,消耗能量,多運動也能增大小孩飯量,胃口變好。
一般保證小孩每天2小時戶外活動時間,避開夏日的暴曬時間。
2、多戶外活動,培養(yǎng)觀察能力,更多接觸和感受世界。
在戶外,孩子的心理是好奇和欣喜的。外面有著很多她所不知道的東西。多戶外活動,孩子就能看到更多的新奇事物,可以鍛煉小孩子的觀察能力。同時,小孩子的詞匯量會增加,對世界的認知和感受也更豐富。
在戶外所看、所聽、所感受的一切事物,家長都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交流。
在小果子還不會說話的時候,每次帶她子出去玩,都會告訴她身邊的事物。指著汽車、高樓、大樹、小花等,告訴她這些東西叫什么。等到她會說話了,就問她,這是什么,那是什么。她會很開心的回答。慢慢的,她出門看到什么就會大聲說出來。不知道的就會問我。而我也會耐心給予解答。這樣她的語言能力得到發(fā)展,同時也保持了好奇心。
在面對外面的事物時,大人和孩子的想法、態(tài)度不同,我們需要讓孩子自己來觀察和感受這個世界。
帶小果子出去時,若是去公園或景點溜達時,我會放慢腳步,讓孩子帶著我走。
有時候,小果子要觀察螞蟻爬行,她會好奇螞蟻在干什么,會拿小草去撥弄一下螞蟻。地上的樹枝、樹葉是她的最愛,總要撿在手里,像是撿到了寶貝一樣。
有時候,小果子要拿著地上的樹葉炒菜做飯。做完飯還要“嗯嗯”的吃掉;看到水坑,會在地上撿根小棍子去釣魚。在她看來,外面的東西是她模仿的素材。
一切都是孩子自己的感悟,她在感受這個世界。我能做的就是和她一起分享。
3、在社會環(huán)境中和他人交往,鍛煉社會交往能力;
孩子所見到所接觸到的人和物構(gòu)成她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所以我們需要帶領(lǐng)孩子參與到社會中來,讓她置身于社會環(huán)境中學(xué)會與人相處的能力。
多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和同齡小朋友玩。現(xiàn)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在戶外和小朋友打招呼、一起做游戲、聊天、分享自己的東西,可以鍛煉小孩子如何和同齡小朋友交往,協(xié)作等。
在碰到受欺負、不愿意分享自己的東西、打架、沒禮貌等社交問題,家長需要及時進行引導(dǎo)和糾正。
小果子天生有些內(nèi)向,出門碰到熟人不打招呼。和小朋友玩時,別人搶了她的玩具,她只會退讓,心理委屈。以前我一直以為是小孩子天性使然,不怎么在意。后來關(guān)注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后,了解到是我沒有對孩子進行有效的引導(dǎo)和幫助。
之后出門,碰到熟人,我先主動打招呼,且讓她也打招呼。開始的時候,她并不愿意,但是我也不強迫。這樣堅持一段時間之后,她也開始主動和他人問候了。面對她自己的東西被人搶走,她也想要卻不知道怎么辦時,我會告訴她別人搶她東西是不對的行為,帶著她或者鼓勵她和小朋友去溝通,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想法。并且以后再遇到這種情況,慢慢的放手讓她自己去解決問題。
多帶孩子去見識、體驗各種生活場景,讓她學(xué)習(xí)如何生活。如果是購物或者游玩,可以讓孩子自己主動付錢或者向他人尋求幫助等,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引導(dǎo)和示范給孩子,孩子耳濡目染,以后碰到類似情況就知道如何處理了。
總之,家長溜娃,除了保證孩子出門溜達時間外,還需要引導(dǎo)幫助孩子認識和感受這個新奇世界,讓孩子體會到與人相處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