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自己嘮嗑

昨晚,二哥在朋友圈轉發了一段話:“我特別討厭這種文化人:它們跑到北上廣,坐在TOTO馬桶上,對著Mac敲字描述他的故鄉,控訴現代化撕裂人文傳統,人心不古,今不如昔,滿臉的痛心疾首。在他的認知里,故鄉應當是一座在城里待煩了回去度假的仿古農家院;至于故鄉的父老故舊,必須是一群保持著淳樸呆愣的NPC,專供他追憶清純的少年時光。”

上午,跟同學走在宣武門附近的街上,遇到一件事使我一天都在惴惴不安。兩位應該是工地上的工友,年齡可能在60歲以外,一輛工地上用來推磚塊或者混凝土的小車,一人推著,一人蹲坐在狹窄的小車內不停的干嘔,可能嘔的厲害,推車的人不再繼續走,停下四處張望著,兩人之間也沒有任何交流,眼神迷茫,可能等著小車上的工友稍微緩一下再繼續前行。我倆站在街邊看了好一會,其實我倆的心思都一樣,想去了解他們、幫助他們,卻又不知道該如何去幫,怎樣去幫。最終只是走上前去簡單詢問了一下,給他們指了一下方向而已。當離開時真的是感覺好心酸,也許他們就從附近過來,也許舍不得路費或者打不到出租車從很遠的地方推過來,或許自己應該將他們直接領到門診幫著他們辦手續,因為能想象到他們在門診大廳的茫然無助,但卻膽怯了,感到無力。

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腦中會將這兩件事情纏繞在一起,我也不想去費勁巴拉的探討社會問題。只是感到心里堵得慌,想找一個出口發泄或者傾訴出來,或者是對自己的良心撻伐譴責,求得片刻心安。

故鄉的原本模樣應該是怎樣?如果真如這種文化人筆下那般,他們何苦忍受孤獨病痛在這陌生瘡痍之地討掙生活。這種所謂文化人在故鄉養育注目之下走了出去,在燈紅酒綠、車水馬龍的眩暈下感到心煩意亂之時,不曾想過回饋生養他的水土,卻自私地認為故鄉人心不古、今不如昔,不能再滿足它對少年時光的追憶,我只想說,少年時光你懂個屁。

故鄉,是一個讓你心如撕扯般疼痛的地方。那里有你的很多記憶,美好或者慘痛,那里有你的親人伙伴,真誠或者狡黠,一切都是真實的存在,正是他的多面性使他的生命力強大持久。從一個村莊讀懂一個國家,你可以去故鄉追憶或者尋找記憶中的時光或是傳統積淀的鄉土文化,可以欣喜也可以失望,但不要主觀的隨意指責故鄉的百姓,他們構成了這個國家這個社會的萬千生態,有自己的生活觀照與生存邏輯,當你都無法觀照自己時哪來資格去評判斷定他人。

我不認為我自己多么熱愛故鄉,在我的價值視界中,父母在的地方才是我的故鄉,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會如此。當我在談論故鄉時,只是因為那里有我的至親,至于那個地方,因人才有情感,其它都是扯淡。

清明節,掃墓踏青、緬懷生命的日子,恁生這多感想,只想跟自己嘮嘮嗑。那時清明節一到可以做好多事情,其實更應該是寒食,烙好餅,煮一盆雞蛋,炒一鍋豆芽菜,老家差不多這時候的習俗,劈柳枝折松柏,放學扔下書包就帶上風箏奔向田野,迎著風不停的跑、跳,直到風箏掛在遙遠的天空,比著誰的更高,誰的更遠,就那樣盯著天空的風箏直到天黑。回家后吃幾口飯有時倒頭就呼呼大睡,可是當自己漫山遍野跑的時候卻絲毫感覺不到累。每次跑出去的時候媽都會喊:要小心,不要只顧著抬頭看天,也要低頭看著地,小心不要掉水井里去!

那時總是覺得母親的話多余,如今我們已成了那飄在天空的風箏,母親成了那個一直抬著頭望向天空的人,可那時我與風箏的距離就那三四十米的線長,一直在我的視線里。可是此刻這根線卻是上千公里的距離。那時拿著玉米秸稈當甘蔗啃,總覺得味道不對卻并不明白二者的不同。那時無知,卻對一切都感到好奇,努力的想去弄明白一切,不停地追問,不停地用那張無知無辜的臉去尋找答案。此刻,覺得自己更加渺小更加無知,但總覺得好像少了那種追問一切的勇氣,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走向了平庸,日子溜走,再也回不到從前。還是要努力追尋曾經的足跡,沿著它繼續努力向前走。那時每天都伴著晨曦、踏著露水開始一天的生活,此刻更要如此。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自己是這個世界最貴重的東西,我要好好珍惜! 剛好手機充不進電,不知道咋回事手機電量一直處于8%,稍微動一下他...
    張安松閱讀 359評論 0 1
  • 幽默的正思維,確定堅定的方向,持續跟進小白小樣的學習!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 ke...
    風清楊閱讀 214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