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青春的女人

(一)

  “走過青春的女人”,這不是個合適的題目。選擇之初,我們就感到了不妥。為此,我們在采訪過程中遇到了一些推拒和謝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以“走過青春的女人”來指稱中年女性,只是單純從年齡上作的分別,其實,現代社會的中年女性,即使在生理年齡上,又何曾“走過青春”?

  英國的溫莎公爵,“不愛江山愛美人”,寧愿放棄王位而堅持和美國辛普森夫人結合,辛夫人不正是一個已有兩個孩子且離了婚的中年女性?離我們較近的事例則有,上海女子宮雪花,以47歲“高齡”參加九五香港亞視選美,初賽獲勝打入決賽圈,哄動了香江兩岸。

(二)

更為重要的是,女性的生理年齡猶可分段,女人的心靈何曾會“走過青春”?女人的心靈永遠年輕。過去我們并不理解,一位年屆古稀的老太為何一再慨嘆:我年歲七十,可我的心實在還是十七。可今天,我們已不以為怪,一位香港老太叮囑大陸親戚的小孩:不要叫奶奶,要叫小姐或叫阿姨。西方禮節決不問成年女性年齡,二十四歲以后就是永遠的小姐了。

  這不是矯情,不是拒絕現實,而恰恰是女性的心理現實。文明社會的一大標志,就是尊重這一現實,關愛和維護所有女性的生理、心理永葆青春。

(三)

  傳統社會,廣大勞動婦女因為過早的婚姻、過多的生育和過度的體力勞動,未老先衰,青春只如曇花一現,即成過眼云煙,永遠離她們而去。這是女性的悲哀,也是社會的不幸。

  現代社會,女性命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社會進步使她們擺脫了以往那宿命般的人生之路,走出家庭參加工作,依靠自身的努力,確立了女性的獨立地位,壓抑了千百年的天性得到了解放,青春期得以不斷地延長和延續。

  今天的中年女性,再不會虛度年華,更不會虛度青春,同樣的修飾妝扮,同樣的旗袍時裝,她們的風韻神采已贏得社會的欣賞和認同。

  可,這不是一切,對中年女性而言,甚至不是最主要的。

(四)

  我們有過許多歌頌母親的美文,如胡適的《我的母親》和在歐洲世界廣有聲譽的盛成的《我的母親》;我們也有過許多贊美妻子的名篇,如朱自清的《給亡妻》和前年出版的朱東潤的《李方舟傳》。

  讀著這些美文名篇,令人深受感動。可感動之余,我們忍不住會產生這樣的擔心:如果沒有這些為子為夫的男性所寫所記,這些偉大的母親妻子是否會被人們所忽略?

  賢妻良母,是傳統社會中女性的人生理想,是她們可以唯一爭取的人生目標,可它似乎已不是現代中年女性所向往的。是的,賢妻良母,這是男人社會對女子的要求和標準,妻賢是為了丈夫,良母希望在兒子,賢妻良母究其實還是依附性的,依附于男性──盡管是自己的丈夫和自己的兒子。可妻子和母親首先是女性,作為女性的自己又身在何處呢?

  “每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后總有一個好女人”,這是男人功成名就后才想起的對女人的關照,用的也是慈悲為懷的寬厚口吻。可女人們為何要站在背后依賴男人的成功?男人不成功怎么辦?為何自己不走到前臺,和男人并肩或干脆獨立地上演自己的人生之劇?

(五)

  婚姻家庭是女性最重要的人生內容,可能也就為此,許多傳統女性在婚后即隱入家庭而消失。她們的生命之舟駛入婚姻幸福的港灣,就再也不思升帆起航了。她們的生活一平如鏡,每日平面展開相同的內容,沒有提高,也沒有變化。

  不能不說她們是辛勤的,可也許是家庭生活的內容畢竟單調,也許是她們的經營過于心切,她們身不由己地,幾乎是無可奈何地開始變得羅唆,變得小氣,變得偏執,為一件小事而生氣,為一件瑣事而絮叨半天。她們埋怨丈夫做不了大事,可做成了大事,她們又疑懼不安;沒做成大事的丈夫,在她們的絮叨下,只能更無微不至地加緊做小事。她們無不抓緊孩子的教育,其熱切程度足可令老師羞愧,可她們隨情緒變換不定的督促,對孩子的實際效果實在可疑。她們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常常令丈夫無所失從,令孩子不得要領。和她們談話那真是一件累人的事,毫無新意、沒有見解只有成見且還是多年前的成見。當他人稍稍表示,她們則滿腹委屈,怨艾終日。這樣的生活是否過于單調?

(六)

  人在旅途,中年女性已走過了一段不短的路程,許多人的心靈已有了滄桑印跡,生活似乎已展現了全部的精彩和奧秘,她們已失去新鮮感,有時她們竟至會涌現人生已走到盡頭的惶惑。她們不甘心、不滿足,想抓住時間駐留,可就像用手去抓水一樣的徒勞,生活仍象水一樣地從她們身邊流過。她們想獲得安身立命的穩定感和踏實感,可努力卻沒有方向,振作又無處著手,其實,她們的內心因生活的慣性實在也有點害怕變動,害怕重新開始。

(七)

 不過,我們注意到,一部分敏感的中年女性現在已開始思考和求索自己的人生。我們正處于急劇轉型的社會,普遍面臨的求職競爭壓力,生活變數的增多,生活節奏的加快,也現實地提出了這個問題。

  在經歷了婚姻生育,在走過了青春年華,她們的人生已過渡到另一層境界。時代的進化,社會的急劇轉型,生活變數的增多和節奏的加快,促使也迫使她們隨之轉型。由此,她們獲得了新的視點,對人生有了新的感悟,調整自我,尋求生活的靈感和激情,可也為此,相伴而來的是新的困惑和難題。

(八)

這部分中年女性的典型代表,就是城市中的中年女性,她們對生活產生了一種深刻的不滿足,內心深處發出了要求改變生活的呼喚。

生活漸趨穩定同時也就是單調和煩瑣的開始,再加上日益老去的恐懼,促使她們彌補生活中的缺失,力求尋求新的動力,以使生活豐富多彩。

此時,她們最需要最渴望的就是生活中與異性的新鮮感情以及對性的渴望,現代社會的開放、對性禁忌的寬松,催發了她們的覺醒,她們已不忌諱作出公開的表露。經歷了婚姻、成家育子后,她們重新體認自己,并敢于正視自己的一切心理生理需求。

(九)

或許是文化傳統的定勢,她們一般不能接受單純的性,性必得建立在感情的基礎之上才是可以容納的。對性她們不僅僅看作是尋歡作樂,也因此這代女性普遍厭惡“黃色影視”。

她們頗多幻想,既能接受也能主動發出感情的要求,有時她們似乎已做好在婚姻外的異性交往的心理準備,但事到臨頭,往往又邁不出實際行動這一步。機會和人際環境是原因,內心的彷徨猶豫可能是更主要的因素,她們有太多的事情要考慮,她們畢竟不是愛情至上的青春浪漫女子了,她們進退得失可能的成本實在太高。

于是,除了少數果敢者,她們只能停留在賢妻良母之位上,可她們內心最厭恨的就是一成不變的賢妻良母的角色。由此她們的心境是灰敗的,她們表面一如平鏡,內心實質只是無可奈何地在生活之流中隨波流淌。

也正為此,當美國的《廊橋遺夢》上演,在中年女性心中引起了不息的狂瀾,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

老步補注:

這是一篇十多年前的文稿,為電臺一個談話節目而寫。因為是談話節目,有時主持人還需接聽聽眾電話,所以文稿內容以段落式鋪排,由主持人根據節目進行的具體情況酌情使用。文稿內容,主持人是否在節目中都談了?老步沒聽,不知道。現在稍稍整理了一下,發在這里。

2014/1/8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在茫茫人海中 會遇到很多不同的人們 有人努力想靠近你 有人遇見了就很快想著逃離 有人討厭你 還有人喜歡你 生命中走...
    田萍閱讀 284評論 0 4
  • 作者/劉芹(回族) 春雨滑落的靜夜 穿行的影子游弋在水里 那些料峭刺骨的溫度 在繁花綻放的時節 拼命暖著屋檐 以及...
    畢麗伊薩閱讀 110評論 0 0
  • java獲取日期 昨天 今天 明天的日期
    柏樹_Jeff閱讀 261評論 1 0
  • 我們這一代,我們的上一代,甚至上上代,或者說祖宗留下來的傳統,一個家庭一定要有一套以上的房子,好像大家都覺得...
    麥兜妹妹閱讀 241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