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念念呀念丫
年初二,回娘家。很多地方大概都有這個習俗吧。
往年的大年初二,我家都是超級熱鬧的。爺爺他們那一輩是兄弟姐妹五個人,大哥入贅到另一個鎮子上,弟弟就在我們村,還有一個姐姐和妹妹。如今就只剩下爺爺和兩個老姑了,老人一年到頭就盼著能見到他的那些親人們,幾個外甥還有侄女兒們都會在初二這天帶著兩位老姑還有各自的兒女來給爺爺奶奶拜年。
爺爺奶奶只有媽媽這一個抱來的閨女,所以這一天也是媽媽最忙的時候。一大早就開始在廚房忙碌著,為即將到來的親戚們準備飯菜吃食,我們其他人就在一旁打打下手。
至于媽媽自己的娘家,也就是我外婆家,在這天自然也是極其熱鬧的。外婆有四個女兒,我媽是老二,自小就抱給了我奶奶養著。而外公作為他們那一輩的老大哥,也會有幾個兄弟和侄兒侄女們在初二來給他拜年。
在我跟弟弟還小的時候,記得有一次,外婆又是抱怨又是心疼地說,幾個女兒中就我媽每年都沒法兒來拜年,最多都是等下午送走我家客人或者客人們吃完飯之后,我爸媽才帶著我跟我弟去外婆家坐一坐,就算是把年給拜了。后來我們大了一些,我跟弟弟就先到外婆家拜年,爸媽還是下午吃過飯才來,外婆也已經習慣了我家這種情況,也不再說什么了。
如今,外公外婆已經享受著四世同堂的天倫之樂了,爺爺奶奶也快要當姥姥姥爺了,我跟弟弟今年卻無法回家去給各位老人們拜年了,我這個剛嫁出去的女兒也無法在婚后的第一年回娘家了。
回娘家。
今天看到這個詞我就忍不住想哭。我現在還是習慣且自然地稱呼那里是我家,而不是我娘家。那是生養我二三十年的家,但多一個“娘”字感覺就完全不同了,仿佛我一下子變成了一個外人,回家也像是走親戚一樣,我很不喜歡那種感覺。
弟媳曾經跟我說過,她出嫁后有一次回娘家,坐在門外的鄰居跟她打招呼說:“晶晶,來看你爸媽了呀。”那一瞬間,她莫名有些生氣,有些想哭。什么叫“來看你爸媽”?她不就是回自己家嗎?當時我還安慰她這沒什么的,如今到我自己身上了,都不用別人跟我提,光是想到那些字眼,我就一陣難受,總算是理解她當時的心情了。
但不管怎么說,哪怕回不去家里,也是要在今天給爸媽拜個年的。吃過午飯一點多,這個點家里的客人應該都到齊了,我給媽媽打了個視頻電話,一直沒人有接聽,我想她肯定還在廚房忙著呢,就打給了奶奶,是小老姑接起來的。視頻把房間里的人都掃了各遍,是爺爺跟他的姐妹還有外甥、侄女們,爺爺顯然比平時高興多了,人也顯得精神了很多。
老姑把手機拿到了廚房,媽媽跟奶奶果然都還忙著呢,不過大部分菜都已經準備好了,媽媽讓我看了下,我瞬間就犯饞了,都是我愛吃的涼菜還有茶點。媽媽的手藝一向不錯,加上多年做月嫂,擺盤也是越來越講究了。她還炫耀地跟我說,晚點都做好了拍個照給我看。那我就等著了,雖然吃不到嘴里,看看也算是過個眼福了。
掛斷視頻之后,我又給大姨媽打視頻,同樣是沒接通,我就打給了表姐,她今天肯定帶著孩子們到外婆家了。果然,外婆家還是那么熱鬧,兩個小姨都在廚房幫著大姨媽準備飯菜呢,院門口,院子里,房間里,滿滿地都是人,都是我想念的親人們。
外公外婆不會用微信打視頻,我平時跟他們最多就是打打電話,所以能看到他們的機會特別少。當表姐把手機拿給外婆的時候,外婆還以為是電話呢,把手機拿到耳朵邊上,我就看到手機上外婆的耳朵湊得近近的。表姐教她直接看手機里的視頻就能看到我了,終于清楚地看到了外婆的臉龐,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分外慈祥。
外婆在院子里找了個人少的地方坐下,我們都不是很會說話的人,都嘴笨。她就問著我一切都還好嗎,最近有沒有去醫院檢查之類的話,我趕忙抽了一張紙,擦掉眼中快要落下的淚水,滿臉堆笑地跟她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天。過了一會兒,表姐家的小女兒跑過來搶走了手機,我們也就掛斷了視頻電話。
他們都不是多么貪心的老人,不過是希望一年到頭了,能跟自己的孩子們團團圓圓一起吃頓飯,看看這家的孩子又長高了多少,問問那家的孩子處對象了沒有......看到孩子們整整齊齊地坐在自己周圍,他們就能露出特別幸福的笑容了。
真的希望明年的初二,或者別的哪天,我跟弟弟也都能回到我們的親人身邊,帶著各自的孩子,一起去給他們拜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