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特助工作總結

? 我于大二初參與到聶老師的特助團隊中,在這一年的工作里,我經歷了許多,也收獲了許多,豐富了我的大二生活。現在站在大二生活的末尾,大三生活的開端點上,轉過頭來回憶起這段時間來的點點滴滴,摸不能讓人感嘆: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

? 我是負責運營傳習社的,而因為這段時間突發疫情,一些事情從線下變成了線上完成,也遇到些瓶頸,多虧了聶老師平時分享的知識小干貨,這些工作上的瓶頸都能平穩度過去。

? 而在臨近開學期間,出于對新生的好奇,我加入了幾個我們大學的新生群,并從中加入了幾個不同社團群,包括讀書社團群。在這段時間的潛水觀察中,我發現這些社群中對于加入社團的目的是在對社團活動感興趣的基礎上,結識更多朋友,擴大交際圈。成員在日常交流中,是完全自發的進行聊天交際,并且沒有什么其他的東西來阻礙他們,因此這些群組聊天氛圍十分融洽,大家也都很友好的在進行聊天,偶爾看到有人對我感興趣的書籍發表意見,我也會上去侃幾句大山,可能有時候確實跟對方觀點不和,但大家也都無所謂。同時,也有工作負責人把自己的海報或者招新視頻發在群里供大家參考,氣氛蠻好的

? 對比我們群組成員的時候,我發現我們群內成員是如此的不活躍,并且經過我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群內成員數量總是在默默減少,原因不得而知。

? ? 我也加入了一個準備創建的社團群,里面人雖然只有十幾個,平時也不是很活躍,但在活躍的時候,大家都很隨心所欲,分享平時生活。

? 于是在這里,我就懷疑,我們社群最開始一股腦地吸收那么多的人員,是否是一個錯誤的行為,我們社群仍處于一個很基礎的階段,并沒有什么能力,可以吸收消化掉如此多的成員進來,同時也因為一些事情,現在社群內成員對我們社群產生不滿,因此才會有那么多默默無聞地離場。

? 社群成員無法對社群產生認同感,這是我覺得我們社群無法茁壯生長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這個原因還蠻嚴重的。最開始我也是一個兢兢業業的上班員工,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一切事情都能完成,而現在我卻成了一條翻身都不想的咸魚。我且如此,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社群內部充斥的那種缺乏認同感,也就是不認同感吧,這種感覺就像洪水猛獸一樣,把我們社群依靠薄弱基礎建立起的堤壩沖的一干二凈,且沖散了我們內部人員的信心,從而導致最終的這個成果。

? 將我進入的那個讀書社團甲和我們社群理想的“某書幫”乙社群氛圍進行橫向對比,首先是組成人員的不同,甲中組成人員全為在校大學生,乙中則為工作社會人士,大學生與社會人士的不同確實蠻大的,大學生社交大部分時候都是無意識的,而社會人士做事大部分都是有意識的,同時大學生生性浪漫,社會人士偏理性一點,這是我的理論想法。而將現實情況進行對比,甲社團中十分活躍,不少人喜歡“水群”,或者一起邀約著進行活動;乙社群中則是在進行活動時才會開始活躍,當然乙社群中活躍對象通常都沒有大學生。

? 而我們社群面對的對象是大學生,我想,單純照貓畫老虎般地按乙社群運營模式對我們社群進行維護,是否會出現水土不服現象,而現在也確實出現了這種現象。因此我認為,我們社群運營模式必須要針對大學生這個群體來進行改變,黑貓白貓,能抓耗子就是好貓。同時也要多注重社群成員對社群內容的認同感。運營一個社群不能機械化行事,要像對付一個孩子一樣,細心呵護,而不是偶爾放任不管任其自由發展,等待孩子成熟長大后倒是可以讓他自由生活,但是在成熟前,最好還是按照一個大的框架讓它慢慢成長。當然我們社群還比較年輕,在經過不斷碰壁,總結經驗后,我們是社群一定會茁壯生長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