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蓮于峰

李煜,一個驚艷了文學史的名字,一個被詬病了千百年的帝王。煜為烈火,這個名字似乎生來就帶著明亮和炙熱,但他卻經歷著無盡的嚴寒,直到鐵騎吞并了他的國家,悲傷淹沒了他的生命,痛苦湮滅了他的希望,終而以血為書,以淚為墨,終而成就了“千古詞帝”。這到底是幸,還是不幸?

在多數人眼里,他是個好詞人,是一個壞君王,世人都說他“做個詞人真絕代,可憐薄命做君王。”但李煜真的是一個荒淫無度,奢靡誤國的昏君嗎?他真的兵臨城下而不自知,知宋發兵便落荒而逃嗎?

不,他沒有。

? ? ? ? ? ? ? 萬頃波中得自由

李煜生來駢齒廣額,一目重瞳,這是古人所說的帝王之相(有如舜帝,項羽),再加上少聰悟,喜讀書屬文,工書畫,知音律(語出《宋史》),被文獻太子嫉恨。這時的李煜無心帝位,又恐引禍上身,于是便醉心山水,鉆研詩畫,連帶著詩詞中都帶著歸隱不爭之意以避災禍。

李煜寫道:“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漁夫》),仿佛真的能看到一個遺世獨立的翩翩公子在扁舟中和著一棹春風,握著一綸輕鉤,提著一壺濁酒,正在闔眼微笑。

如果一切都不發生,停在二十五歲之前的歲月,多好。

? ? ? ? ? ? ? 待踏馬蹄清夜月

二十五歲,一個風華正茂的年齡,因為文獻太子早亡,李煜即位。李從嘉給自己起了一個新的名字,煜。他希望自己像太陽一樣照耀自己的子民。

這是一個意氣風發,誓要干一番事業的帝王,他風雅奢華,但絕不是荒淫無度。李煜即位時,淮南戰敗讓南唐朝廷頹唐沉悶,李煜重用舊臣,樹立威信,重視科舉,穩定朝堂秩序。李煜愛民如子,輕徭薄賦,積極改革經濟政策和土地政策以應對國庫空虛和通貨膨脹。(《南唐書》:嗣位之初,屬保大軍興之后,國削勢弱,帑庾空竭,專以愛民為急,蠲賦息役,以裕民力。)李煜善良溫和,每每判決死刑,莫不垂淚。聞有冤案便寢食難安,還親入大理寺審查獄案,釋放多人。(《南唐書》:論決死刑,多從末減,有司固爭,乃得少正,猶垂泣而后許之。常獵于青山,還如大理寺親錄系囚,多所原釋。)

世人可以說李煜沒有帝王之才,但他卻真的沒有兒戲朝政,亦沒有荒淫誤國。他是一個平和仁慈的君王,他愛他的國,愛他的子民,或許他沒有趙匡胤那種稱霸天下的決心和膽識,但他依然努力地想做一個好君王。

有人詬病李煜在位前期的詩詞充滿著糜爛奢華,可是作為君王,奢華宴席本就是平常之事,又有幾個皇帝能真的做到勤儉樸素?再者,這時期戰事暫緩,國力稍強,佳人相伴,李煜是個風雅之人,便做了不少風雅之事。只可惜他是一個亡國之君,所遭受的批判便多一些,這本就是成王敗寇的準則。

其實反觀李煜此時的詩詞,雖明艷而不輕浮,雖奢華而不糜爛,即使是些酒宴美女,也寫的清新雋永,用其特有的白描手法進一步發展了花間詞,具有了獨創的風格。因此王國維在談到李煜時,贊美道:“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周介存的比較能更直觀地體現李煜詞的優點。他認為,溫庭筠的詞就好似濃妝的美女;韋莊詞好似淡妝,李煜詞則粗頭亂服,不掩國色。(王嬙、西施,天下美婦人也。嚴妝佳,淡妝亦佳,粗服亂頭,不掩國色。飛卿,嚴妝也;端己,淡妝也;后主,則粗服亂頭矣。

“歸時休放燭花紅,待踏馬蹄清夜月。”(《木蘭花》)那時的李煜還是個驕傲的君王,宴席結束,他不讓侍從拿蠟燭跟隨,而是獨自縱馬而馳,將一地月色踏于馬下,然后抬著微醉的青眸傲對夜空。那是一個君王,一個文采飛揚溫文爾雅的君王,他愛著自己的國家和子民,愛著他三千里的山河,愛著這個美好的世界。

可是,在溫柔繾綣之后隱隱透著的憂愁又似乎預示著風雨將至,廣廈將傾,正如日漸強大的宋軍代周而起,壓境直逼。

? ? ? ? ? ? ? 更行更遠還生

那一年李煜二十八歲,即位方滿三年。那一年噩耗頻頻,內憂外患。此后,李煜人生急轉,詞風突變。

十月,李煜痛失愛子;十一月,痛失愛人周后;次年正月,宋滅后蜀,唇亡齒寒;九月,生母去世。

一年內,李煜失去了三個最心愛的人,但他卻沒有太多時間去傷感。因為后蜀滅亡,下一個,就該是南唐。

史書記載,李煜一再自貶朝制,以臣稱,上表祈求緩兵。所以人們都說李煜懦弱昏庸,但其實李煜當時于軍事上是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在軍事上堅壁清野、固守城池,以拖垮長途奔襲的宋軍。表面上臣服宋朝,其實從來沒有放松過軍事上的戒備。(《宋史》:(李煜)雖外示畏服,修藩臣之禮,而內實繕甲募兵,潛為備戰。)在與宋軍開戰后,李煜沒有一再祈求,而是立即斷了與宋朝的邦交。世人說李煜兵臨城下而不自知,但其實是將領謊報軍情,李煜在親自巡城后處死了他以定軍心。李煜內固城池外交契丹,在軍事上采取了得當的措施,在宋軍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仍然固守城池,甚至讓宋太祖趙匡胤產生動搖,撤軍休整。(《續資治通鑒》:時金陵未拔,帝以南土卑濕,秋暑軍多疫,議令曹彬等退屯廣陵,體士馬,為后圖。多遜爭不能得。)

從宋發兵到攻克金陵,歷時一年。當時宋軍一統已是大勢所趨,李煜以南唐三千里地死守一年,實屬不易。如果李煜真是無能懦弱之輩,有怎會被宋太祖氣憤地冠以“違命侯”?稱臣與宋是李璟所為,說明李煜接手的南唐已是國事衰微,滅亡已成定局。難怪南唐舊臣徐鉉會說,“雖孔明在世,也難保社稷”,但李煜卻盡力了,徐鉉寫道:“既已躬行仁義,雖亡國又有何愧!”? ? ? ? ? ?

這一時期李煜詞風大變,從綺麗纏綿變為沉重憂郁,由于大周后去世,還寫了大量悲涼凄婉的悼亡詞。

“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心有郁結,于是連春草都不再象征著生機,而是像心中離愁別恨一樣,無邊無垠,蔓延至心頭的每個角落。

狂風暴雨將至,李煜像坐在一個飄搖的小船上,做著最后的掙扎。明日,又該如何?

? ? ? ? ? ? ? 天上人間

那天,城破了。

李煜命人在宮殿外堆滿柴薪要以身殉國。

就在此時,將軍率數百人力戰而死,大臣坐于家中,舉族而亡;侍郎不愿死于敵軍,向李煜請死不從,自縊而亡。越來越多的大臣將士要隨君王而去……(《南唐書》:乙丑,城陷,將軍咼彥、馬承信,及弟承俊帥壯士數百,力戰而死。勤政殿學士鍾蒨朝服坐于家,亂兵至,舉族就死不去。光政使、右內史侍郎陳喬請死不許,自縊死。)

李煜那么善良仁慈的人,連罪犯都不舍得殺,又怎忍心自己的大臣因他而死?又怎愿金陵血流成河橫尸遍野?這是他的家,他的國,他的臣子,他的將士,他的子民。

“國主帥司空、知左右內史事殷崇義等肉袒降于軍門。”(《南唐書》)

說李煜貪生怕死也好,茍且偷生也罷,但李煜之降確實讓很多大臣將士跟隨著他活了下來,確實讓金陵少了一點血腥。李煜在無數個日夜里,是否也后悔過自己的選擇?但他終究是李煜,那個信佛仁慈,尊重生命的李煜。

多少人鄙夷李煜沒有氣節的降宋,但一個人如果是一個君王,自己的命就不只是自己的命,君王的沉重又有幾人明白?

盡管南唐小朝廷注定會被席卷而來的大宋吞并,盡管李煜接手的南唐已經國力衰微,但南唐畢竟是在他手中亡了的,“南唐后主”李煜也就只能在兩年的囚禁生涯中“多少淚,斷臉復橫頤”,只能對著小院的梧桐埋怨自己的懦弱和無能,只能將自己滿腔悲痛書于紙上。

于是南唐的帝王不復存在,千古詞帝卻冉冉升起,千百年都不曾落下。

一個荒淫誤國的昏君,又怎么能寫出那字字滴血句句含淚的詩句?

這是一種無垠的憂傷,無盡的悲痛,這是刻骨銘心的傷痕。馮延巳的憂像吹皺的一池春水,李煜的愁卻像浩蕩的大江,像磅礴的暴雨,裹挾地人無法呼吸。那是一個末代帝王的悲痛,那是人生之大悲。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天上,人間。有人說這是君王和囚徒生活的對比,也有人說,這是出自《長恨歌》(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是他覺得自己時日無多,這是最后的歸宿。

李煜在多少個日夜里,獨做在小院里,分不清夢境和現實。在夢中“一晌貪歡”,再于現實中“無言獨上西樓”,等待著自己的歸期。

李煜給我震撼最多的一句詞只是一個斷句,他寫到“萬古到頭歸一死,醉鄉葬地有高原。”

我仿佛真的能看到李煜在七夕,他四十二歲生日是舉杯暢飲,仿佛喝的不是鳩酒,而是佳釀。仿佛他所在的不是寂寥深院,而是他愛的江南,他的鳳閣樓臺。

人生,也就不過如此吧。李煜都死了,這身后罵名,這昏君荒淫,又何必再管呢?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死了,他的生命也化入了那一江春水,向著東南,向著金陵,向著故國,奔流而去。

也許李煜真的不該做皇帝,但如果李煜沒有亡國,也沒有現在的李煜了。李煜的亡國是李煜之悲,是詞史之幸。

那日,李煜死了。

“殂聞至江南,父老有巷哭者。”(《南唐書》)這對一個君王,已經足夠了。

“千古詞帝”這對一個詞人,也足夠了。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曾憶皇子只身游, 駕一葉扁舟持一桿輕鉤 尋一朵香花來嗅 添一卷墨色斟一杯美酒 但愿山水醉風流 轉眼宮闈已入秋 重按...
    莫謎戀閱讀 300評論 0 0
  • 這是我創作時永遠牢記在心的話語。我從未將這句話真正行諸文字或貼在墻壁,而是刻劃在我心靈深處的墻上。這句話是這樣的:...
    大大大栗子閱讀 312評論 0 1
  • 任務:1、一周精讀完東尼.博贊的《思維導圖》,共五章,做筆記;2、親子睡前閱讀《尼爾斯騎鵝旅行記》,共三十六章,精...
    Apple2008閱讀 177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