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喜歡用選擇題來煎熬脆弱的心。
生活中有一個困擾男孩子的經典問題,比如“如果我和你媽同時掉水里,你先救誰?”
這其實是一個標準的「兩難」問題。做出選擇并不難,難的是選擇之后所要承擔的后果將會苦苦煎熬當事人。
有一部叫《余震》小說在這方面做的特別的巧妙。
推動余震劇情不斷發展的也正是源于這樣一個「兩難」的設定。
故事發生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主人公一家四口,父親當場被壓死,一對五歲的雙胞胎小姐弟,被壓在水泥板的兩端,此時無論救哪一個,另外一個孩子就會被壓死,救援人員把選擇交給了母親,二選一,要救哪一個?
「兩難」出現了,母親拒絕選擇,這對她來說太殘忍了。但救援人員說不選他們就要走了,因為還有很多人在等待救援。
母親嚎啕大哭,最后她輕輕的說:救弟弟。母親的話一說完,5歲的小姐姐當場掉下眼淚。她絕望了,母親選擇了兒子,放棄了女兒。
隨后,一段天崩地裂,后來我們看到的,是母親抱著女兒的尸體痛哭,大喊對不起女兒。這時,救援人員讓她先去救活的(因為弟弟已經奄奄一息),死的他們會處理。
姐姐被拖進了尸堆,天降大雨,不久,尸堆里傳來了咳嗽聲,意外發生了,有個小女孩從尸堆里站了起來,沒錯,姐姐還活著。
對劫后重生的姐姐而言,她生命中最大的地震不是唐山大地震,而是母親選擇了救弟弟,放棄了自己。從此,對小女孩而言,生命中的每一天都變成了余震,只要一想起“自己是被母親殺死的孩子”,痛苦與怨恨便會涌上心頭,日日夜夜折磨著姐姐,成為她生命中永不停止的余震。
而對于母親,則長久陷入了深深的內疚和自責中,她永遠都無法原諒自己當初放棄女兒的決定。她把女兒的靈位放在家里,每天在靈堂前放一顆西紅柿(大地震當晚,母親帶了一顆西紅柿回家,弟弟想吃,姐姐也想吃,母親最后說:先給弟弟吃,明天媽媽再買一顆給你,不過再也沒有明天了)。從此,女兒的死就是母親日日夜夜埋在心里的余震。
什么時候我能搗鼓出這樣一個讓人讀著心里就擰巴的故事那可就牛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