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2、傅佩榮原文
孔子說:“看明白他真在做的事,看清楚他過去的所作所為,看仔細他的心安于什么情況。這個人還能如何如隱藏呢?這個人還能如何如隱藏呢?”
傅佩榮:
本章談的是觀察人的方法。
“視”、“觀”、“察”,這三者都是由自己去看人,看得方法是要明白、清楚、仔細;看的對象是他現在、過去、未來的表現,時間的三個向度都用進來。三者都是用眼睛看,但程度不一樣,古人用字比較精確,反而現代人往往以“觀察”一詞帶過。
“廋”即隱藏、藏匿。有時不是別人故意藏匿,而是我們自己疏于注意,只看現在而忽略過去與未來。
小事謹慎,方可成大事。“視其所以,觀其所由”,這兩點比較容易做到,“察其所安”是最難的。別人正在做的事情,可以看明白;過去的事也可以調查清楚。但是別人的心安于何種狀況,要怎么看呢?其實一個人現狀如何,要看他是否心安。
做任何事都能夠安頓在當下,事情大小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做,這是一種修養功夫。所以“安”是可以看到未來的一種可能,但是這種看人的方法只是大概的描寫,是把過去、現在、未來連起來,把人放在時間的向度里面做整體的了解。
心得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孔子曰:“不患人不知己,患己不知人也”,可見能識人用人,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視其所以”,就是看一個人的語言與行為表現;
“觀其所由”,由字有原由、途徑兩個詞義。傅佩榮老師解釋為觀察他的過去,我認為也可以理解為,要觀察他為什么要這么做。“眼睛看到也許是假的”這句話有其道理。看他怎么做固然重要,但了解做事的出發點,即初心更重要。有人好心辦壞事,有人歪打正著。攙扶老人過馬路本來是好事,但如果只是為了擺拍發朋友圈就讓人惡心了,因此,了解出發點甚至比看人怎么做事更重要。
“察其所安”,常聽人以指責的語氣問道:“安的是什么心?”,可見安字有“居心”“動機”的含義;還有兩個詞語叫“安之若素”“安于現狀”。可見安字還有平常的稟性的含義。告訴我們看到一個人說一句話,做一件事,要分析一個人的動機與用心,了解他的為人,觀察他最常見,最自然的生活狀態,然后才能對此人作出正確的評價。
當前社會中的人們,總是有意無意或多或少地掩蓋、包裝著自己,真正認識和了解一個人并不容易。我們身處在這個復雜的社會,每天要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如何從光怪陸離的面孔下,發現其本性,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個大學問。如果不去探求他人的內心,只以他人的表面言行而輕信他人,往往會犯錯。
諸葛亮的《將苑》中說:“一曰,間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曰,窮之辭辯以觀其變;三曰,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諸葛亮查人如此謹慎,還會錯用馬謖,可見識人之難。
大家都知道,曾國藩是一位知人、愛才的人,其門下培養出一大批文武人才。他所著《冰鑒》一書中論述人才層次、特征、考察方法等,特別是他的“知人八法”:判斷一個人是否表里如一、從表情考察內心世界、從表面特征判斷人的聲望、判斷模棱兩可的方法、觀其敬愛識其前途、從情緒上察人心胸、從缺點反觀優點、從聰明看成就。同時他還指出“知人”過程中常見的錯誤,諸如,以己觀人、只憑第一印象、只憑個人好惡、只憑志向、重早慧輕晚成、只憑地位財勢等等,如此透過現象觀本質,不乏真知灼見。這是居于高位而知人善任開創一代中興事功的例子。
? ? ? ? ? ? ? 2016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