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電視劇《人世間》上了熱搜,成為許多人都在追的一部劇,就連現在的00后10后也看得津津有味兒。2012年出生的兒子更是一聽開場音樂,就跟我說:“爸爸,你看的是《人世間》吧!”更別說我們這些70后了,劇里好多場景分明都有我們屬于那個時代的很多共鳴。
我是看了網上的評論后推薦給愛人看的。因為這一段時間通過寫簡書,對于嚴肅文學和類型文學有了一定認識。當看到評論中說《人世間》改編于梁曉聲老師的同名小說時,就萌生了一睹為快的想法。不過,后來因為時間的原因,跟著家人看了幾集就沒有一起看下去。倒是手機上能不斷地看到評論信息,特別是視頻上的一些經典片段,還配有獨家的注釋,闡釋角色言語背后的智慧,讓我又一次想抽時間追看下去。
這幾天,每天利用睡覺之前的時間,看上一到兩集,之后細細琢磨,倒也是深有體會和收獲。
《人世間》定位就是五十年中國百姓生活史,很樸素,很純粹,也很接地氣。正如原著作者梁老師說的,中國人都有一個家國情懷,小的是家,背后是國,自古就是家國一體。老百姓的生活史,背后就是一部國家的發展史。古人更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實現階段和路徑。
所以,從以上來說,我從一部《人世間》中看到的就是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我給這篇文章起了個題目:向生活致敬。我想這也是這部小說和電視劇的應有之義。
為什么非要說“向生活致敬”呢?
說白了,人這一生都是由一天天的生活組成的。人世間的親情,友情,愛情,也都是發生在我們平平常常的日常生活當中的。生活,就是老百姓平平常常的日子,有苦也有甜,有波折也有希望。
周家就是東北一個最普通不過的家庭。一家五口,父親是大三線的筑路工人,母親是再普通不過的家庭婦女,三個孩子,兩男一女,幾乎是那個時代最常見的,也是今天所倡導的。
老百姓老話說:“十個指頭有長短”。三個孩子因為時代的選擇,有了自己不一樣的人生。老大秉義去了建設兵團,恢復高考后考上了北大。老二是女兒,19歲為了愛情私自離家,獨自一人到貴州深山插隊,后來也考上了北大。只有老三,作為家里的“老疙瘩”,也成為家里唯一留城的孩子。
也是因為這一次選擇,他們之后的生活也經歷了各自的許多意想不到的事。這也說明,人這一生,無論你選擇什么樣的路,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都有需要你自己承擔的后果。這就是生活。
劇里的生活涵蓋了方方面面,有房子,從“光字片”的老房子,到省委家屬院的大別墅,從知識分子的“團結戶”到按級別分到的“兩室一廳”,還有秉昆花1700塊買的小平房。包括國慶、趕超兩家人為了有地方住,不停地搬家、爭吵……
劇里更多的是親情,比如周家一家人,比如鄭娟和光明。也有友情,最典型的就是“六小君子”,從頭到尾,貫穿整個電視劇始終。許多故事也是圍繞六個人展開。還有愛情,鄭娟和秉昆,周蓉和馮化成,周秉義和冬梅,當然還有許多,最后還有年輕一代的玥玥和楠楠,等等。
劇里的生活還有包括工作的變遷,企業的發展,商人的人性,等等。
一部好的作品,最根本的就是能讓人產生情感共鳴。我想這就是《人世間》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每一個人都能夠從中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無論你是多大年齡,這部劇跨度五十年。無論你是什么身份,這部劇涉及到了生活中很多的角色,工人,商人,干部,文化人,無業人員,還有老師,學生,社區居委會等等。
《人世間》既是一部老百姓的生活史,也是一部知識改變命運的奮斗史,更是一部親情友情愛情的紀實史,同時又是一部家庭、社會、時代發展進步的變遷史。
我們每一個人,所能做的就是過好現在的日子,向生活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