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上有一個地方,你站在那里,抬頭往任何地方看,四面八方全是北方。那個地方就是南極。經歷十年的準備與等待,在超過零下三十攝氏度的低溫中,徒步穿越一千四百公里的冰天雪地,七十五天的奮力前進,在隊長羅伯特·斯科特帶領下,英國探險隊終于在1912年1月17日到達南極的極點。但是斯科特的心比外面的冰雪還冷,因為在南極點迎接他們的,是一面在風中挺立的挪威國旗。英國人慢了一步,一個月前的12月14日,由羅爾德·阿蒙森領頭的挪威探險隊已經成功先一步踏上南極。 ? ? 斯科特的南極夢如同冰塊碎落在南極大陸。他用冰冷的手,僵硬地拆開阿蒙森留給他的信:
親愛的斯科特隊長:
如果我們在回程時遭遇不幸,請你把信轉呈給挪威國王。留在帳篷里的食物,如果有用,請別猶豫,拿去用吧。 ? ? 祝你回程一路平安。 ? ? 斯科特在日記中寫下:“南極。不錯,我們做到了……偉大的上帝啊!這真是不幸的一天,對我們這些費盡千辛萬苦,卻沒有得到第一榮譽的人來說,尤其可怕!”五個失望、疲累的男人,站在世界上最寒冷、最空曠的地方。 ? ? 斯科特是英國皇家海軍的軍官,他1902年第一次向南極進攻,和兩個伙伴帶著十九條狗走了七個星期,前進六百公里,走不下去,不得不回頭。一路上狗兒全犧牲了。這個經驗讓斯科特認為狗不管用,而且狗的犧牲對他來說,是既殘忍又違背皇家海軍榮譽的事。所以他第二次進攻,便以中國滿洲小馬為主力,這是一個致命的錯誤。沒錯,一匹小馬可以馱五十公斤。可是他沒想到,小馬的馬蹄會陷在雪中,前進的速度比狗慢很多。而且馬是靠皮膚排汗,在嚴寒的氣溫下,一流汗,皮毛就結上一層冰,對馬的健康傷害很大。狗的皮毛不會結冰,就算在零下四十攝氏度的風雪中,挖個雪洞便能好好睡覺。
阿蒙森剛好與斯科特相反,為了學習如何在極地求生,他曾在愛斯基摩人的部落生活兩年,學會很多寶貴技能。例如他知道怎樣穿著既輕便又保暖。英國探險隊的服裝,人均達十公斤,阿蒙森的比他們輕一倍。最重要的是,他從愛斯基摩人那里學到,在冰雪中沒有比哈士奇狗更可靠的伙伴。
另外的關鍵是中途補給站的設立。從海岸到南極點,路途遙遠,一片荒茫,需要大量的食物,不可能一次帶齊,所以必須搶在冬季來臨前、有日照的六個星期內,建立中途補給站。然后回到海岸,等待明年夏季出發。阿蒙森帶著狗,四天就跑了二百多公里,在南緯八十度建立了一個補給站。他不只在補給站插上一面大旗,還沿著東西兩方,每隔五百米各插一面旗,共插了二十支,以防在風雪中找不到補給站。然后折回基地,再前進到南緯八十一度,建立第二個補給站。折回再出發,前進到南緯八十二度,建立第三個補給站。最后回到基地,等待七個月后的挑戰。
另一邊,斯科特的隊伍一出發就遇到了問題。因為馬蹄深陷雪地,所以速度很慢,他們花了二十四天才到達南緯八十度。有幾匹馬生病走不動,隊員建議把馬殺掉,留下馬肉。斯科特拒絕:“這些馬是我們的伙伴,幫助我們完成使命,我絕對不會殺死自己的伙伴,吃它們的肉!”由于時間不夠,斯科特只能建立一個補給站,而且只插了一面旗子就返回基地。
第二年,阿蒙森在9月8日出發,三天后氣溫驟降到零下五十三攝氏度,他太急躁,過早出發。他把食物留在中途補給站,立刻折返,等到10月 20日再出發,五個人,四輛雪橇,四十八條狗,在12月14日到達南緯九十度,也就是南極。插下挪威的國旗,成為第一個抵達南極的英雄。中間他只留下十八只比較強壯的狗,其他全部射殺,用它們的肉喂飽人和狗。回程他們花了九十九天,回到海岸基地。
斯科特比阿蒙森睌兩個星期才出發,一路上馬不僅走得慢,而且都生了病。斯科特不得不射殺五匹馬,他叫一部分隊員帶著剩下的馬回基地,自己帶領四個隊友,徒步拉著雪橇前進,終于在1月17日也到達南極。回程時,悲劇發生了。他們在風雪中找不到補給站,食物嚴重短缺,隊友歐斯特雙腳凍傷、發黑,失去知覺。3月17日是歐斯特的三十二歲生日,他掙扎著站起來,說:“我到外面去一下,也許一會兒就回來。”然后一跛一拐地走出帳篷,消失在風雪中。他想犧牲自己,讓其他人有足夠的食物撐下去。
斯科特和隊友其實離補給站只有十七公里,但被暴風雪困住,只能待在帳篷里,動彈不得。他用最后的時間,寫了十二封莊嚴動人的信給親朋好友,還有一封“致英國人民”:
我們要表現給世人看,英國人能從容就義,奮斗到最后。我并不后悔做這次探險,我們面對危險,但我們不怕。情況不利,我們也不應該抱怨,我們應服從上帝的意旨,盡全力去做,堅持到底。
1912年3月29日,斯科特在日記中寫下最后一筆……南極嚴冬的夜幕慢慢降臨,大雪飄落,勇士在冰雪中隕滅。
斯科特與阿蒙森的“南極競賽”是探險史上最精彩、最悲壯的英雄史詩。成功者的才能、毅力讓我們佩服,為他們仰頭贊嘆;失敗毅力讓我們佩服,為他們仰頭贊嘆;失敗者的胸懷、氣魄更讓我們感動,為他們低頭流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