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一碗湯河粉,一杯奶茶,一包辣媳婦。你回來記得幫我帶?!?/p>
“嗯?!?/p>
這是范種種第201次叫我回來時幫她帶東西了,也是我第201次不情愿幫她帶東西了。但并不是因為我和范種種關系不好,相反,我們是一起吃飯的姐們。
一直以來,我都很想問她,為什么每次幫她帶東西她都可以覺得這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呢?為什么幫她帶了201次也不曾聽見一句“謝謝”呢?
后來一次契機,我終于忍不住問了范種種,她是這么回答我的:“我跟你關系那么鐵,幫我帶點東西難道不是很隨意的事情嗎?還要謝謝你這么客套?”
客套?說謝謝難道不是一種有禮貌的表現嗎?“客套”一詞,要說也應該是由我口中說出來吧?不是你幫我雙手滿滿地提著食物回來,你大概就不會知道201次的經歷是多么痛的領悟吧。
想要得到一句謝謝,并不是因為我真的覺得自己做了一件非常偉大的事情,而是當我心甘情愿幫你干完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希望可以得到你給予的肯定和尊重。
可以是一句簡單隨意的“謝啦”,也可以是一個大大的熊抱和滿滿的笑意,但絕對不是每次接過就一臉無謂的表情。
無論我們是怎樣友好的關系,都不意味著我要無條件地完成你以為很簡單的事情。
所以,我真的很希望在無數次你請我幫忙之后,能得到你的一句:“謝謝哈,辛苦啦。”雖然我會當機立斷地說:“那么客氣,咱兩誰跟誰!”但心里,真是會立即就有一種表達不出的舒服感,至少可以感覺到,付出的,都是被別人看在眼里的。
不管多少次朋友請我幫忙,只要力所能及,我都會毫不猶豫地答應,但就此之后,我卻發現,有很多找我幫忙的朋友,在得到幫助過后都會一笑而過,沒有感謝,沒有問候,就這樣銷聲匿跡地退出了我的視線。這種感覺,真是壞透了啊。
咪蒙曾經在她的推文當中寫到,她幫助過兩個向她求助的大學生找工作,而找到工作后的兩位大學生,對她卻有著天壤之別的態度。一位是“良心之徒”,找到工作后仍舊記得回來請咪蒙吃火鍋以示謝意。但另外一位卻什么都沒有干,甚至,連一句謝謝都不曾說出口。這樣的受助人,多讓施助人寒心啊。
其實我們都知道,咪蒙并不計較會不會得到大學生的報答,就如同我們根本不會想向朋友交換什么幫助過后的酬金一樣。想要得到一句“謝謝”,只是希望對方明白自己的好心不是竹籃打水,不應該一場空。
以后,我依舊會幫助很多有需要的朋友,也會很真誠地問一句:“這么久了,你是不是也該說一聲謝謝呢?”
等價的交換,是真心與真心的交換。每個為你付出的人都應該被感謝,哪怕只是一瓶水,一頓飯,我們也應該尊重朋友,尊重給予幫助的他們,畢竟,誰都不容易,誰都沒有義務為你服務。
聽說,你不愛說謝謝?那就多說說吧,對誰都好,對什么都好的事,多干干,也無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