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在社交網絡上討論到「加班」最后往往會陷入到「政治正確」的陷阱里。現在,讓我們摘掉「政治正確」的帽子,嚴肅認真地探討下加班的正確姿勢。
「關于加班,你怎么看?」幾乎每個互聯網人在面試的時候都有被問到這個問題,還記得你當時是怎么回答這個問題的嗎?
那時你說,不排斥加班,任務緊的時候可以加班。工作后,你開始陸陸續續加班,甚至好幾次為了某任務干到凌晨兩點。身在互聯網行業,你已經當加班是常態。只有當看到「36歲清華IT男連續加班猝死死前說太累」之類的新聞,你才開始惶恐、開始反思,難道加班真的是互聯網公司的標配嗎?加班的意義到底何在?
一切不出活的加班都是危險的偽加班
在員工的角度,搞定任務當為第一優先級。如果制定任務時周期是自己認可的就應該全力去完成,能完成自然不用加班,不能完成請自覺加班。
拿互聯網公司的程序員舉例,根據出活和加班兩個維度可以分為四個等級:
從不加班又狂出活的碼神,分分鐘升職加薪;
任勞任怨、勤能補拙的碼霸,職業曲線穩定上升;
遲到早退又出活慢的碼渣,如果找到對口興趣的項目,也可以搖身一變碼霸;
總是加班、精力被榨干,沒有潛力升碼霸的碼弱,團隊淘汰的第一選擇。
喬布斯曾說,「如果你很忙,除了你真的很重要以外,更可能的原因是:你很弱,你沒有什么更好的事情去做,你生活太差不得不努力來彌補,或者你裝作你很忙,讓自己顯得很重要。」
所以,不論是程序員,還是其他互聯網人,都應該警惕,看上去很辛苦,但是又不出活的加班方式是最危險的,會榨干你成為職場的弱者。
一個崇尚加班的團隊上面一定有一個不靠譜的中高層
換個角度,如果團隊過分崇尚加班文化、甚至全員長期加班,那么問題一般出在中高層管理者身上。一個不靠譜的中高層管理無能,導致團隊長期加班,表現在以下幾點:
管理者規劃失誤
如果公司的掌舵者選錯了航向,導致需求錯誤,只有讓員工加班來買單。
比如之前傳說中左耳朵耗子和某云的糾纏之一,就源于某大項目要實施的技術方案是錯的,導致團隊持續3個月天天加班到凌晨,解決源源不斷的低級錯誤。可惜的是團隊這樣的付出幾乎沒有意義,項目最終也還是失敗了。
大公司病效率底下
機構臃腫、流程繁瑣的大公司容易得這種大公司病:流程管理與資源分配的效率低下,員工白天事務性工作纏身,只能用晚上加班來換時間,才能出活。
Fenng曾經在回顧阿里工作的后兩年時說,自己基本上陷入各種沒完沒了的會議。這些回憶的確不像是在工作,至少是低效的工作,我想讓自己的時間更為有效,工作更有節奏,想做更有價值的事情。這樣我才可能在工作中收獲更多的快樂。
管理者盲目追求「一碗水端平」
某些特殊時刻,比如重大項目上線、出現緊急bug的時候,一部分人確實有必要加班,但是卻不應該讓團隊所有人加班來陪。甚至將完成任務、正點下班的人被說成「沒有創業/奉獻精神」,「企業文化不合格」。
現在的互聯網公司,大都用免費的三餐、零食飲料水果、活動場所來營造家的氛圍,這是一種聰明的做法,加班是員工的個人選擇。但是,如果團隊有為了加班而加班的文化,企圖靠加班來增強團隊凝聚力,則是目光短淺的做法。
當沒有人逼你,請自己逼自己,因為真正的改變是自己想改變
在殘酷拼殺的互聯網行業,唯快不破,如果你加入一個快速成長的公司/項目,難免會加班。
iPhone1發布前,蘋果研發團隊連續兩年每周工作時間80小時。
微信上線前,每日工作時間大于12小時是很正常的。
晚上11點去螞蟻金服樓下,50%以上的辦公室都亮著燈,樓下排著隊停著出租車。
如果你敢拼,且有幸加入一個快速成長、拼搏的團隊,(別笑,真有人因為工作太輕松不加班看不到未來離職的),那么,坦然接受加班吧,這或許是你職業生涯中不長卻珍貴的經歷。
當有人逼迫你去突破自己,你要感恩他。他是你生命中的貴人,也許你會因此而改變和蛻變。當沒有人逼迫你,請自己逼迫自己,因為真正的改變是自己想改變。蛻變的過程是很痛苦的,但每一次的蛻變都會有成長的驚喜。——巴菲特
做一個聰明的加班者,不僅是在出活完成公司任務,同時也是在保持快速學習和高速產出的狀態,那么加班就不僅是加班了,而是對自己能力的極大提升,一年或許抵得上后面折騰幾年,這是你的「職場黃金期」。
怎么樣,摘掉政治正確的帽子談加班,是否更理性呢?
好了,不管怎樣,心心念念的長假終于來了。
好好放松下吧!畢竟假期一結束,又迎來了工(jia)作(ban)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