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論語》(232)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譯文】孔子說:“年輕人是可敬畏的,怎么知道他們將來趕不上現在的人呢?人如果到了四五十歲的時候還沒有什么名望,這樣的人也就不值得敬畏了。”

在這里孔子勉勵年輕人要積極進取,告誡人們不能輕視年輕人,也隱含今勝于昔、未來必將超過現在的一種發展觀的思想。

孔子從正反兩方面來勉勵年輕人。他用反問句“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來肯定年輕人一定會強于年長者,以此來增強年輕人的信心。

但前提是年輕人一定要積極進取、勤奮努力,因為如果不勤奮進取,老了的時候還沒有提升素質、取得成功,就不會讓人敬畏了。

因為古時候文字、書籍的流傳有局限性,記錄往往很簡潔,這些都是隱含在孔子的話中的。筆者自認為分析的還是有道理的。

后人多用“后生可畏”來贊嘆年輕人的進步,其中也隱含著一絲失落。

可以說孔子也是提醒人們,不能輕視年輕人,不能打壓年輕人,要讓年輕人有足夠的上升環境和空間。

現實中,有的人卻很輕視年輕人,總是說:如今的年輕人真比老一輩人差遠了,比如不守規矩、不尊重長者、頂撞領導、過于自我等等。

從客觀的角度講,年輕人早晚要取代老人,年輕人的一些做法作風,我們這些老人再看不慣,而當我們讓位于他們時,他們的做法也許會成為新的規矩。在我們看來是不合時宜乃至錯誤的東西,到時候也許會成為鐵律。

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還有一點,孔子所說的四五十歲人就屬于年老力衰的說法,是有一定的歷史性的,當時人們的平均年齡很小,到四五十歲已經很難得了。現在要客觀對待,不妨把這個年齡增長到七八十歲乃至八九十歲。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