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讀《成大事者不糾結》有感
雖說關注羅胖是從他的《羅輯思維》開始了解的,但是看這本書相見恨晚啊!里面原來有這么多有趣、有料的話題,都是關于歷史性的內容,通過他的手筆,把一個歷史人物寫的惟妙惟肖,賦予了這些幾百年甚至是幾千年存活在史書上的人,那么有生機活力,了解了他們背后的故事!
其中讓我感興趣的內容是談論曾國藩的。
他出生于1811年11月26日,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號“文正”,后世稱“曾文正”。
他的湘軍,打敗了太平天國,也正是他,把大清王朝從生死線拉回來的那個人。那今天我們要學學他的處理人際關系的原則:就事論事!
他面對的對手何止是敵人?其實就怕有豬一樣的隊友,有隨時給你捅刀子的隊友,曾國藩身邊的戰友,左宗棠、李鴻章、甚至包括他的親弟弟曾國荃,都經常在背后捅他刀子。但是到后面來,面對他們,從來都是對事不對人,你左宗棠不幫我籌備錢款,以后你有麻煩找到我,我還是幫你,沒有記仇的心。
還有一件事,是發生在1870年,有很多外國傳教士涌入到中國傳教,當時很多老百姓對他們行醫有誤解,傳言洋人要用小孩的眼珠子、腦子做藥引子,很多人就沖到教堂里看看他們如何行醫的?當時法國駐天津的領事叫豐大業,此人脾氣非常暴躁,聽說發生這種事情后,就去找天津的知縣算帳,一言不合就把知縣的隨處給打了,由于這事發生在大庭廣眾之下,很多老百姓不干了,就把豐大業給打死了,然后沖到教堂里見人就殺,(神父、修女、其他國家的人都被殺害),最后老百姓還把教堂和法國領事館給燒了,此時傳到了朝廷上,處理不好,就是國家層面的事情,當時朝廷把曾國藩調任到天津,讓他來處理此事。
一方面是國內的輿論壓力,一方面是洋人的憤恨(法國人還把軍艦開到大沽口了),這事他是如何處理的呢?
分三步:第一步,誰殺的人?俗話說:殺人犯法,天經地義,把參與此次殺人的老百姓抓起來砍了。
第二步,涉及到其他國家被損害的,賠錢,解決此事,總共賠了45萬兩銀子
第三步,輪到仇恨最大的法國人,我們單獨跟法國人談,殺了貴國的外交官有辱國體,那么我們道歉,賠不是,當時是大臣崇厚沒處理好此事,叫他處理賠禮道歉,其實法國當時有位叫梯也爾的政治人物,說到:“既然你們處理成這樣,我們也交個底,并不是要你們中國人的頭顱,我們只是要相應的秩序和國家之間交往的正常禮節”。
處理這個事件的過程其實就體現了四個字:就事論事,你千萬不要小看這幾個字,往往涉及到我們處理人際關系,就是因為欠缺就事論事的能力,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還有一點也需要我們學習:就是專注當下!
為人處事一定要目光遠大,而不是鼠目寸光,把眼下的事情做好,不要想到未來該怎樣,因為變數太大,你根本預估不到時勢的發展變化。曾國藩說過:“未來不迎,當時不雜,過往不戀”。說的就是未來發生的事情,我根本不迎上去想它;當時正在做的事情,不讓它雜亂,要做什么就專心的去做;當這個事情過去了,我絕不留戀它。
如果一個人能做到這點,不管他處于什么樣的處境,做什么工作,我想他也會立于不敗之地,你說是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