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程度上支持小安的觀點,本書就是從各個角度變著方式說個人一旦進入群體就容易被群體意識所淹沒,而表現出低智商情緒化無異議的特征。其實幾千個字或者一兩萬字已能說清,不過話說回來,如果只是一篇長篇文章或許它不會這么據有傳播力。而或許也正是因為時代特性文章本身存在一定的偏見,帶著矛盾性也才能吸引更多的批判與擁躉。而在法國大革命背景下能提出如此直戳人心的觀點已屬不易,要知道人都有自己的舒適區而很難理性去面對自己的非表象相對劣根性的一面。這也是我覺得有必要讀這本書的一個原因,很多中國人不止在網絡上還在墻內,思想上也都在墻內。
互聯網時代也更好的檢驗了勒龐的觀點,在匿名的網絡世界里人們對于自己言論的負責任性更加降低,可以擺脫現實生活中規則道德等的束縛,成為烏合之眾的成本更低,所以對于炫富貪官等具有社會化的標簽更容易被煽動。但另一方面這種開放的環境也成就了很多的獨立媒體人和獨立言論。
當然你可以利用群體做壞事,作為互聯網人或者想成全自身訴求的或想成就英雄事業的人來說,也可以利用這個群體特征,前兩天發生的頤和酒店事件的女主就是個非常好的例子,如果交由警方可能永遠達不到她想要的效果,作為一個廣告人她成功的通過標簽的添加達到了群體的傳播進而上升到對女性的保護。
我們做產品,做事件,何嘗不需要這樣敏銳的動覺。所以回歸本質,近期我購入了好幾本心理學方面的書籍,這是個非常有趣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