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位讀者可以對作者的感情有多深?
如果我告訴你,我曾經因為一位心愛的作者去世,痛哭三天。
因為初戀男友說了他的壞話,就和初戀分手,以至于一直被他記恨到現在。
你是不是覺得我瘋了。不,你應該問我他是哪一位作家,有如此大的魔力。
他是木心。
對,就是那個寫了《從前慢》《祭葉芝》的木心。
從2011年到現在,木心先生已經離世快5年了,可我覺得他并沒有走遠,他的靈魂一直和我們這些讀者親近,讓我們感受他思想的深刻,他內心的柔軟和豐盈。
(二)
木心先生是個傳奇,出生顯赫,天分超群。他有著三重身份:音樂家,作家,畫家。
很多人對他畫家和作家的身份比較熟悉,對音樂家的身份比較陌生,因為在很早的時候他就不再進行音樂創作。
先生的寫作生涯超過六十年,早期作品大多失散。80年代他開始以一句話的形式寫作俳句,1986年于臺灣出版《瓊美卡隨想錄》,之后相繼出版了十多種文集。他的部分作品被翻譯到美國,成為美國一些大學的文學史課程范本讀物。
木心先生被喜愛他的讀者們戲稱為“金句大王。”,他的話針針帶毒,鞭鞭見血,猶如火焰,凌厲至極。“從前慢,車馬郵件都慢,一輩子只夠愛一個人。”這一句句耳熟能詳的句子有如冰山,海面上的一角已經閃亮晃眼,不被我們看見得海底,有著不能想象的深意。
作家陳村曾經說過,“企圖中文寫作的人,早點讀到木心,會對自己有個度量。因為木心是中文寫作的標高。”
這句話一直鼓勵我到現在,每次當我想寫下些什么的時候,都會小心翼翼的提醒自己,好好寫木心先生在前頭呢。
(三)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木心,有人讀木心讀出他的聰慧睿智,有人讀木心讀出他的特殊經歷,而我讀木心讀到的是慈悲。在《云雀叫了一整天》里先生說:“我追索人心的深度,卻看到了人心的淺薄。”在《素履以往》里先生說:“所謂無底深淵,下去,也是前程萬里。”先生常常把“人人都在受苦”掛在嘴邊,甚至在遺稿中,他依舊寫道:“人人都在受苦。無例外。”
洞察世事真相,明白善惡疾苦,木心先生以他獨有的文字魅力安慰我們在現實里受傷的心靈,告誡我們前路上可能會有的挫折困苦,他看到一些歪歪倒倒的小樹苗,心懷悲苦的去一顆顆扶好。這大概就是為什么木心先生的讀者一直都強調他的唯一性,而不是重要性。
木心先生一生碩果眾多。散文集《瓊美卡隨想錄》《散文一集》《即興判斷》《素履之往》《馬拉格計畫》《魚麗之宴》《同情中斷錄》;詩集《西班牙三棵樹》《巴瓏》《我紛紛的情欲》《云雀叫了一整天》《會吾中》《偽所羅門書》等;小說集《溫莎墓園日記》等。
他的學生陳丹青曾經說過:“木心先生自身的氣質、稟賦,落在任何時代都會出類拔萃。”19歲那年,木心不過是一個別人眼中很聰明的少年,在湖邊寫生曬太陽。誰能想到70年后,我們也會在湖邊看他寫的書,看他作的畫,看他的少年得意,看他的落寞寂寥,看他的豁達釋懷。
(四)
先生一生寫作眾多,篇幅有限,我選三篇最喜歡的放上來和大家分享。
《從前慢》
記得早先少年時
大家誠誠懇懇
說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車站
長街黑暗無行人
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人家就懂了
《哪有你這樣你》
十五年前
陰涼的晨
恍恍惚惚
清晰的訣別
每夜,夢中的你
夢中是你
與枕俱醒
覺得不是你
另一些人
扮演你入我夢中
哪有你,你這樣好
哪有你這樣你
《借我》
借我一個暮年,
借我碎片,
借我瞻前與顧后,
借我執拗如少年
借我后天長成的先天,
借我變如不曾改變
借我素淡的世故和明白的愚,
借我可預知的臉,
借我悲愴的磊落,
借我溫軟的魯莽和玩笑的莊嚴
借我最初與最終的不敢,
借我不言而喻的不見
借我一場秋啊,可你說這已是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