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音樂之家”的一點文字

寫給“音樂之家”的一點文字

距離音樂之家的入口,不到十米,遇到了幾位熟悉的陌生人。說是熟悉,大家都在一個群里。說是陌生,我相信大部分都叫不出對方真實的名字,又或者我與其中的大部分人,只有一兩次見面的緣分。這些人有個共同的特征:熱情。與品茶、棋牌相反,他們選擇了這種快樂。熱情與快樂,但很快成為了這群人的屬性。與他們相識,漸漸地也被他們的熱情快樂相渲染,腳步也越來越多地向他們靠近。

我喜歡這群人的心態:年輕。

聽郭永生先生的大提琴講座,于我,只當是滌蕩心靈。連高八度都不知道什么意思的我,于音樂,徹頭徹尾的門外漢。聽音樂,于我,只是盡可能用聽到的音樂,在頭腦中勾勒出圖像來,如能達此,便是樂事。

帥氣的主持人上臺,第一次聽到關于“音樂之家”的簡單介紹。對于這個組織,我不遠不近地跟著,時間,于我,并不是那樣充足。主持人的開場白,讓我知道了一個數據,每周大約平均兩到三次的演出或者講座。包括音樂、舞蹈、劇目、詩歌等等。這需要相當的人力,無論是組織者,還是演出者。在這里,基本都是公益場,參與者也基本都是在這個小小的天地里,尋找高雅與快樂的積極分子。

累,但是樂在其中。

扭頭看看剛剛在門口遇到的那幾位:秋韻、五多、花花、千千等等,現在都坐下來當聽眾了,熱情的陳老師還在身后忙著給一位帶小朋友的觀眾解說,大約是要小朋友遵守規矩吧!芊芊蝶舞,一襲淺藍長裙,外置白色透明紗裝,注目臺上,抱臂聆聽。這幾位,盡管不是全部,但都是核心。正是有了他們的熱心與堅持,讓我們,有了近距離欣賞高雅藝術的機會。

臺上,郭永生老師的大提琴講座開始,老師的聲音柔和、低沉,態度可親。(據悉,這可是位“大腕”級人物。)關于音樂或者是大提琴的認知,我基本上等于零。好在,郭先生的講座應該說也是普及版。最讓聽眾中意的,莫過于他的大提琴演奏。

從去年六月開始,到現在一年多時間,大約欣賞了五十余場的演出,音樂會也聆聽了十余場吧!樂器,在演奏者的筆;音樂,是音樂家的文字。音樂,是全世界通用的語言。我們可能聽不出音樂里的故事,但是卻可以聽得到音樂里的旋律。

同時,我漸漸的了解到:每首曲子,一般情況創作者下都會把一個前提故事演繹在其中。比如郭永生老師的大提琴與劉藝老師的鋼琴合作的《牧歌》,演奏者輕盈的指尖,在琴弦、琴鍵上流暢的彈奏,變幻的指法,如同一名年輕女子在歡快的舞蹈。伴隨著音樂,畫面在藍天白云間展開……一望無垠的草原,潺潺輕歌的溪流,岸邊一俏麗的女子迎風而立,頭頂的沙巾與長發在風中飄揚,女子的目光迷離,癡望遠處,一匹高大的駿馬正飛奔而去,那馬背上矯健的背影,可是她心中的情郎?……

再如《西北民風舞》,我聽到的演奏,慢慢地變成了一篇短短的故事。如果音樂可以按比例分段,大約第一個五分之一節,我聽到了生命的沉重;第二個五分之一節,我聽到了戀人或者弟兄或者母子的離別(個人內心傾向于戀人分別,有一種糾結在其中,但是又不得不離);第三個五個之一節,我聽到了奮斗與拼搏;最后兩節,我聽到了歡快、輕松與成功的喜悅。

又如《辛德勒的名單》,我聽到了無奈的絕別,生命的脆弱,流淌的淚水……悲傷,通過大提琴的凝重,傳達出對于人生的厚重與社會特別是戰爭的反思……

總感覺藝術家的人生,與普通人的人生并不太相同。主觀的判斷,他們的生活更為純粹。我喜歡讀藝術家的眼睛,不管年紀多大,他的眼睛似乎永遠清澈。而大部分如我一般的普通人,過了而立之年,或者不到,眼睛就開始變得渾濁了許多。也許,用“赤子”來比擬這些藝術家并不為過。老子最喜歡的莫過于水與嬰兒。而純粹,讓嬰兒的眼睛在成人的世界里得以延續。

孔二爺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當沉醉于美妙的音樂之中時,時間的流逝便非常之快。似乎只是剛剛開始,但是卻到了落幕的時間。

感謝音樂之家送給我,這樣一個美妙的周末。

感謝郭、劉兩位老師的精彩演奏。

感謝各位熱心的組織者。

為您們加油、喝彩!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早點睡 nighty night
    Lifefullofjoy閱讀 192評論 0 0
  • 聽群里的人說起,我們的初中同學H沒了。 死于一個酗酒的庸醫用錯了藥,而他自己,卻也是因為喝到胃穿孔才被送到醫生那里...
    沉默的蟲子閱讀 621評論 3 1
  • 昨天就是一場夜宴。迷幻的樂譜配上情色的舞姿,清夢,都可以在迷離中狂歡縱容。最懼怕的,無非夢醒。中斷緊接著破碎,為現...
    永遠的大F閱讀 240評論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