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年輕人由于都忙于事業(yè),照看孩子的事務一般都是家里的老人來承擔的。盡管看孩子這活并不輕松,老人們也心甘情愿不辭辛苦為我們幫忙,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在如何帶好孩子上時常發(fā)生摩擦,尤其在孩子的教育等諸多問題上更是矛盾不斷,甚至引發(fā)婆媳不和的也時有發(fā)生,我們不能不認真時待,否則會影響到家庭和睦。那么如何正確處理,這里給出一些建議,也許對你有些幫助。
首先“愛”是出發(fā)點。畢竟我們和父母之間,所處的時代不同,生活環(huán)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所受到的社會影響不同,在孩子的教育上不可避會有不同的理念。不僅如此,在如何帶孩子,如何操持家務,甚至如何使用資金等許多方面都可能出現分歧。比如,老人總是想給孩子多穿點怕凍著,媽媽總是要給孩子少穿點怕熱著。年輕父母總是給孩子買零食,爺爺奶奶認為吃這些不健康。在孩子的培養(yǎng)上老人總是出于溺愛,什么事都替孩子做好,怕吃不飽去喂孩子,父母更注重讓孩子自己動手,認為這樣會把孩子慣壞了。父母總想讓孩子多學習知識,讓孩子上了好幾個特長班輔導班,而老人怕累著認為孩子還小沒必要。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我們都深有感觸。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不管父母還是爺爺奶奶,對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愛,都是企望對孩子好。
我的一個學生曾經和我說起過她是如何做的,我認為值得拿出來和大家分享。她是這樣說的:我媽媽知道我懷孕后,就給未出生的寶寶做了幾套小衣服寄了過來,婆婆仔細看了半天,說“這衣服做的不好,棉花絮的也不均勻,裁剪的也不合適。”我當時心里就很下高興,雖然沒有當面頂撞,但臉色很不好看。第二天,我看到婆婆戴著老花鏡正在一針一線的重新做。婆婆這是怕孩子穿著不舒服,是為了孩子好,可能并沒有看不起我媽媽的意思,邊樣想就不覺得委曲了。由此看來,只要認同了基于“愛”這個出發(fā)點,就會找到正確處理辦法。
尊重老人是基礎。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我們每個都應該努力去做到。雖然老人的做法有許多不科學的地方,我們盡管不同意老人的做法,也不要當面頂撞爭吵,我們做為兒女要給老人留面子。在老人一時轉不過彎時要有耐心,另找合適的機會好好解釋,老人也是能接受的,這樣就不會引發(fā)更進一步矛盾升級。其實,老人帶孩子還是很辛苦的,一天提心吊膽生怕孩子有什么閃失。有的可能還不只帶孩子,還要買菜做飯操持家務,我們做兒女的也該體量。同時,老人也要尊重兒女的意見,畢竟不如年輕人知識豐富,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不同。這里就需要有個分工的問題,我們和老人之間各司其職。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事,老人不要干涉。老人要有自己的生活,比如鍛煉鍛煉身體,出去旅旅游,要有自己的事情做。兒女們如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力所能及的替老人安排好,我們也就有自己的小天地了,何樂而不為呢。
溝通方式很重要。常言說的好,家和萬事興。我們和老人之間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發(fā)生了分歧之后,不能聽之認之,要找個合適的時機,采取合適的方式進們溝通,及時化矛盾消除誤會。保證家庭和睦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如何能取得理想的溝通效果,這里就需要有一些技巧,如果老人是孩子的爺爺奶奶,就由兒子出面去溝通。要是孩子的姥爺姥姥,就要由閨女出面去溝通。這樣在溝通的過程中,萬一發(fā)生了不快也好處理,畢竟母子或者是母女,即便發(fā)生一些爭執(zhí)也有回旋的余地,不會在心里結疙瘩。尤其是婆媳之間,在溝通上要多動點腦子。
我這里有個絕招,保準一用就靈百發(fā)百中,就怕你不用。這個辦法就是用一些小恩小惠收賣婆婆,平時買一些物美價廉小物品,出門回來時帶點小禮品,婆婆生日時送一些小禮物,過年過節(jié)買件衣服什么的。其實老人很容易滿足的,甚至于一分錢都不用花,只有一句暖心的話就足夠了。還有更經濟實惠的,你只須多叫幾聲“媽”就讓婆婆高興。一旦婆婆高興了,萬一你和老公鬧點意見時,婆婆還會向著你說話呢。你也許會認為都是一家人何必這么廢心思。我要說的是,兒媳和婆婆畢竟設有血緣關系,不同于母女關系。有些話不能說的太直白,有時還是需要采用一些委婉的方式,這也算是曲線救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