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家庭閱讀家庭讀書會II?20.2/21?《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史子博媽媽

初聽《非暴力溝通》,腦海里立馬浮現的是圣雄甘地領導印度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沒想到,這部書的前言即由甘地的孫子阿倫·甘地撰寫!只是,很多人認為,非暴力不合作有一定的妥協性,不知非暴力溝通是不是也要求對話的雙方作出妥協?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因其在促進人類和諧共處方面的突出成就了,2006年獲得地球基金會頒發的和平之橋獎。盧森堡博士不僅發展了極具啟發性和影響力的非暴力溝通的原則和方法,而且親身踐行,將非暴力溝通的智慧運用到實踐中,化解了很多矛盾和沖突。

談及“非暴力溝通”,我們將它分解開來:“非暴力”與“溝通”。“非暴力”當然是相對于“暴力”而言,它們的不同在于其對人們身體和精神帶來的影響不同!“暴力”帶給人們更大的危害性,一般來源于個體對內在需求的不滿足而滋生的貪欲、偏見、懷疑、敵對等負面情緒!而“非暴力”則是基于尊重、欣賞、感激、愛等積極情緒,達成雙方的理解和由衷的互助!

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方式多種多樣:身體的接觸、眼神的交流、表情的傳遞、語言的表達......每一種方式溝通不當都會給人們帶來傷害!不回應的動作、漠視的眼光、冷淡的表情,尖酸刻薄的語言……也許有些傷害不是傷在肉體上,而是傷在人們的心里,這是一種更深的傷害,是一種“隱蔽的暴力”。

因此,我們需要了解和學會“非暴力溝通”,提升我們與家人、朋友、他人的溝通品質,努力在我們周圍建設一個友愛的世界!

“非暴力溝通”的四個基本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我們常常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恰當的評論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但必須是基于特定時間和環境中的觀察,否則,將易于讓人聽到批評,并產生逆反心理,使溝通陷于僵局!我們在和人溝通時,如果僅就觀察的結果進行清楚地描述,不帶主觀的比較和評判,問題將容易解決的多!比如:我們不對愛人說“你天天忙得不著家”,而是說“這個星期我們沒有在一起吃過一次晚飯”,哪一種能讓對方欣然接受不反感呢?當然是不帶評判的觀察了!

在傳統的教育和道德標準要求下,我們常常被鼓勵服從權威而非傾聽自己,慢慢地忽視自己的感受,并減弱了體察情感細微變化的能力!但向別人正確傳達你的感受,有助于對方理解并認同你!比如考砸了,“我覺得我太粗心了”和“這次沒考好,我很難過”,第一種表達的是想法,第二種表達的是感受,哪種說法會讓人更從內在尋找動力?毫無疑問,只有內在的體察,才能準確描述你的感受,并激發內在動力!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們自身的需要、期待或價值沒有得到滿足!生活中,我們常常將不愉快的感受歸咎于自己或著對方,會用責備自己、指責他人的方式宣泄情緒,殊不知,這增加了彼此理解的環節,在理解自己與他人的路上設置了一道障礙,因為很難有人有耐心和智慧去尋找它們背后的期待和需求!批評實質上就是一種期待!如果我們拋卻責備和指責的語言的藩籬,直接明確表達需要,對方將會聯結我們的感受和需要,做出行為上的調整,溝通也將簡單得多!試試這樣將感受和需要一同表達:“門廳放了很多鞋子,我有點失望,我想要它們都呆在鞋柜里,這樣家會整潔很多!”效果會不會好很多?

有時我們的需要可以由自己實現,但大多數時間我們需要請求他人幫助!那么,以什么方式請求他人幫助會得到積極的回應呢?具體、可操作性的請求往往會獲得良性的反饋!“兒子,你的頭發到眉毛下邊了,我很擔心有風的時候會扎著眼睛。現在有時間,你是不是都樓下理發店理理發?”這里的請求就具體、明確!如果換成“頭發長的快趕上流浪漢了,難看死了!也不去理理!”孩子接收的信息可能是我需要理發,但不一定是現在!父母則會為孩子的不立即行動感到郁悶或憤怒,很容易引起新的矛盾沖突!

由此可見,“非暴力溝通”并不是讓我們彼此妥協或順從他人,而是以愛的語言、藝術的方式誠實、清晰地表達自我,又尊重與傾聽他人,從而與人、社會形成良性互動,真正地使我們的生活充滿愛與陽光!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