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樣對待自己,世界就會怎樣對待你

文/子諾不離

“你怎樣對待自己,世界就會怎樣對待你。”這句話來自美國作家黛比·福特撰著的《接納不完美的自己》。該書探討了那些存在于我們意識層面之下的思想和情感,以幫助我們認清自己,治愈自己,發掘自身所擁有的無限潛能。

作者黛比·福特在28歲以前可以說是個問題青年,吸毒、醉酒、感情混亂。原本,她可能因此浪費掉自己年輕的生命,然而,某一天醒來時,她突然產生改過自新的沖動,發現“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經由內在力量的轉化,她從黑暗中汲取智慧和能量,從而蛻變成為一個完整而成功的人。其名作《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是美國圖書排行榜上第一名的暢銷書。

在書中,黛比首先講述了物質世界與內心世界的關系,告訴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就是我們內心世界的反映”。然后,她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以及大量的學員案例和心理學名著,引導我們聆聽內心的聲音,重新認識自我,找回自我,活出自己完整的生命。

黛比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存在著諸如貪婪、惱怒、自私、丑陋、懶惰、輕浮、脆弱、報復心、控制欲等消極特質。由于這些消極特質不招人喜歡,所以我們往往極力掩飾和壓抑,慢慢地,它們就成了我們內心的陰影

我們可以用城堡來比喻自己的內心世界。小時候,這座城堡是壯麗而雄偉的,里面有著數以千計的房間,每個房間都對應著我們內心的一種特質,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愛與恨,美與丑,勇敢與怯懦,優雅與粗俗,無私與貪婪,健康與病弱,都存在于不同的房間之中,每個房間都是整座城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后來,不斷有人來造訪我們內心的城堡,并且告訴我們有些房間不夠完美,于是我們把這些房間一個一個地關閉,上了鎖,任它積滿灰塵和蛛蛛網。久而久之,我們甚至忘記了這些房間的存在,即使偶爾想起,也不敢打開那些鎖著的門,因為不知道門后面藏著什么。有時候,我們甚至故意欺騙自己和別人,假裝門后面的那些房間根本就不存在。

但實際上,那些房間一直都在,而且會在你不經意的時候,不斷地提醒你它們的存在。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之為“投影”。也就是說,我們會不自覺地用潛意識去影響周圍的人,讓他們表現出為我們所壓抑的特質和情感,或者把容易表現出這些特質和情感的人吸引到我們身邊。例如,如果我們刻意壓抑自己心中的憤怒,就會把暴躁易怒的人引到我們身邊。

超個人心理學家肯恩·威爾伯(Ken Wilber)在《認識陰影》(Meeting the Shadow)一書中寫道:“自我層面上的投影現象非常容易辨認。如果我們僅僅是‘感覺’到某個人或某種事物的存在,那么他/她/它通常不會帶有我們的投影。如果我們為某個人或某種事物所‘影響’,那么他/她/它很可能攜帶了我們的投影。”

舉個例子,假如你走在人行道上,旁邊路過的人隨地吐了口痰,盡管你注意到了,但并不覺得特別反感,那就說明你在這方面沒有什么陰影。但如果你非常反感,心里想,這人怎么會這么惡心?那就說明他的做法是你自己的投影。或許是你自己曾做過/遇見過一些惡心的事情,比如你小時候有過隨地吐痰被人痛罵的經歷,或者是你見過別人隨地吐痰受到批評,無論什么原因,你都下定決心,絕不容許自己做出類似惡心的事情。

黛比說,我們眼中別人的缺點,幾乎都是我們自己內心中缺點的投影。我們之所以會對別人的某些做法特別敏感,往往是因為這些做法與我們自己的心靈陰影有關。要相信,你遇到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不是偶然的,都折射出你自己真實的內心世界。當我們對別人評頭論足時,其實是在評論我們自己。

所以,如果你發現自己對別人的某些特質非常敏感,那就要注意了,這些特質往往正是你所刻意壓抑的,你應該以此為契機,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重新接納那些原本被你排斥和否定的特質。

當然,你沒有必要去刻意表現或者喜歡那些原本為你所壓抑的特質,你所要做的只是承認你身上確實存在這種特質就行了。請記住,世界就像一面鏡子,反映出來的永遠是你自己的影像。你必須下定決心,鼓氣勇氣承認,你在某種意義上就是那種你最不愿意成為的人。

黛比·福特

但在實現生活中,我們許多人通常都不愿意面對自己身上存在的那些消極特征(缺點),因為它們會讓我們感覺尷尬、難堪。黛比告訴我們,每個缺點背后其實都隱藏著優點,每個陰暗面都對應著一個生命禮物:好出風頭只是自信過度的表現;邋遢說明你內心自由;膽小能讓你躲過飛來橫禍;潑婦在有些場合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陰暗面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只有真心擁抱它,我們才能活出完整的生命。

除了消極特質,我們每個人身上還都存在著積極特質(優點)。如果你特別欣賞或崇拜某一個人,其實你是在欣賞或崇拜這個人身上的某些特質。根據投影機制,那就說明你身上也具有對方同樣的特質和潛力,只是這些特質和潛力沒有被你發現而已。

寫到這里,我突然想起了自己近年來的閱讀經歷。

記得幾年前,我碰到一位特別喜歡看書的朋友,就問他大概每年讀多少書,他回答說,大概五、六十本吧。我記得當時自己張大了嘴巴:“哇,這么多!”心里敬佩不已。因為那段時間,我每年的閱讀量大概只有十多本,相比之下,感覺差距實在太大。

但自從兩年前,我突然對自我管理和心理學發生興趣以來,每年的閱讀量就呈直線上升之勢。現在我基本上是每周精讀1-2本經典書籍,這樣算下來,一年可以精讀70-80本書。所謂精讀,就是每本書都是一字一句地閱讀,并在值得重讀的地方劃線或批注,然后寫讀書筆記或書評。如果寫書評的話,每本書至少還要再看2-3次。

前些天,碰到幾位同學,閑聊中我談到今年準備閱讀50本書,寫50篇文章,不料對方大聲驚呼起來,覺得這也太厲害了。我笑著告訴他們,相比網上那些動輒每年閱讀幾百本書、每天更新文章的大神們來說,我這樣的讀書、寫作計劃根本就不算什么。

講真,如果我們能把每天用來上網、刷屏、看電視的時間都用來看書,一天讀個三、五十頁,一星期讀完一本書,真的不算太難。

黛比說,“我們每個人都擁有改變自己生活的力量,但只有當你對改變的渴望超過了維持原有生活方式的慣性時,這種力量才能發揮出來。”對此,我深有同感。

去年,我曾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寫了一篇《從學渣到學霸,距離其實沒有那么大》,這篇文章在簡書發表后很受讀者朋友的歡迎。有許多讀者在評論中說,其實道理都懂,可總是做不到,怎么辦?我的回答是:那是因為你想改變自己的決心和渴望不夠大!至少沒有大過原有學習方式的慣性。呵呵。

該篇文章中的Zino(也就是我本人啦)在高一高二當學渣時,其實也是努力想改變自己的,然而卻一直沒有效果,為啥?因為她總是陶醉在全縣重點中學重點班的光環里,覺得自己雖然是班里的學渣,但考個普通大學應該不成問題。高三復讀時為何成績直線上升?那是因為落榜的分數強烈地刺激了她,讓她明白了一個道理:天上不會掉餡餅!美好的愿望,如果沒有足夠的行動,那永遠只能是幻想!

黛比說,“我們每個人之所以誕生在這個世上,都是為了完成上天賦予我們的使命,我們所經歷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完成使命之前的鋪墊。如果你能夠用這樣的態度看待你的過去,那你所經歷過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成為你改變生活、探索內心世界的契機。”我深以為然。

“只要你足夠投入,自然會去那些你需要去的地方,讀那些你需要讀的書,遇到那些能夠幫助你、教導你的人。”“所有那些曾經與我有過來往的人——無論這種來往是積極還是消極的——都給我帶來了獨特的經歷,讓我有所收獲。”“所有來拜訪你的人都是來治愈你的。”黛比的這些話深深地打動著我。確實,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任何一件事,會無緣無故地來到你的生命中,你所經歷的所有的經驗和教訓,都是來幫助你成長的。

黛比還告誡我們,言出必行,說什么就要做什么。如果你不想做某件事情的話,就不要說你會去做。如果你總是說一套做一套,欺騙自己,你就會喪失對自己的信任,這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情。言出必行,不僅可以增強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同時還會賦予你力量和自由。

黛比提醒,現代人往往太忙,以致忘記了怎么照顧好自己。許多人最需要的兩件東西:一是休息,二是自己和別人的肯定。

她還建議我們可以在生活中采用一些正式的儀式來滋養自己的心靈,比如找一張自己嬰兒時期的照片,掛在每天都可以看到的地方,來激發我們心中的愛。如果你以前期盼別人為你做某些事情,現在就自己動手去做,比如你喜歡花就給自己買花,或者放音樂點蠟燭,營造自己喜歡的氛圍。如果你習慣了在家里不修邊幅的話,那就穿得漂亮精致點,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對自己的關懷。

“你怎樣對待自己,世界就會怎樣對待你。”如果你總是關懷自己,滋養自己,從內心深處肯定自己,別人就會自然而然地關懷你,尊重你,肯定你。

如果你覺得自己需要更多的愛,那就給予自己更多的愛;如果你需要別人的承認,就需要承認自己。如果你覺得已經為自己做了一切,但世界仍然對你冷若冰霜,那最好再檢視一下自己的內心世界,找出那些潛藏的消極的東西。

以上是我讀了《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后的一些總結和感悟,與你分享。更多內容,還請閱讀原著,相信黛比一定會耐心地引導你經歷一段漫長而深刻的心靈之旅。

讀書、思考、行動,將幫助我們找到更好的自己!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