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年末的時間節點,我們即將與2016年揮手道別。
大概在幾百萬年前,人類自能夠取火烤肉或用鹽腌制食品后,原始落后的先民便在萬物凋敝的隆冬之時躲在山洞之中胡吃海塞。在享受美味的同時,先民們望著眼前熊熊燃燒的篝火,心中升騰起對來年獵物豐收的無限祈盼。此時,先民們唱著、跳著,深邃的洞穴洋溢著和諧美好的歡暢。也許就從這時起,人類逐漸養成年末歡慶的習慣,演變到文明社會,便是“節”的由來。
隨著人類物質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不斷豐富,“節”逐漸枝繁葉茂起來。漢民族作為一個聞名世界的“吃貨”民族,其傳統節日更是花樣繁多貫穿全年......春節吃餃子、元宵含湯圓、清明摏艾糍、端午包粽子、中秋做月餅、重陽釀菊花、冬至搗糯米、臘八喝八寶......中國人的節日似乎就是在分享四季美食中感恩祖先繁衍造物的恩德。時至今日,盡管西方洋節已在年輕人心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但,早已融入每一位炎黃子孫血液里的“傳統佳節”會像整點報時的生物鐘在我們內心敲響,訴說著一段關于傳承和發展的故事。
生活在轉型社會的中國,我們已無法體察到祖先“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遺世獨立和“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的超然灑脫。內容相對簡單的傳統節日在花樣百出的西方洋節沖擊下顯得狼狽不堪。傳統節日曾經具備的許多價值似乎正在消失。
但,為了在延綿無盡的時間和無遠弗屆的空間上尋找存在的意義和探索前行的動力,辛勞一年的蕓蕓眾生在年末這一時間點上,總要采用一個莊重儀式去回顧過去、珍惜現在、展望未來。為了實現這個源自祖先的原始想法,我們在現代化生活中傾向選擇更有紀念意義的方式去度過這個“時間點”,我想這便是“跨年”興起的重要原因吧。在這一夜,人們或約三五好友歡聚、或獨坐窗前閱讀新進的愛書、或在家中與親人共享天倫之樂......在身心得到放松的同時,我們對未來的生活也多了幾分期待,不論過去的一年是崎嶇坎坷、平平淡淡或是得償心愿,我們都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可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年底了,在外工作一年,也突然想家了。我與很多工作在外地的人一樣,都有故鄉情結。在南昌學習了四年,工作生活也有一載,但我始終并未完全融入這座在我看來仍十分陌生的城市,或許是由于這里的人、這里的氣候、這里的環境。但,或許也應了互聯網商業市場上的一句話:“我們贊賞你、需要你,但我們不愛你”。是啊,嘈雜的街市夜晚燈火通明,在有月色的晚上隔著美麗的禮步湖遠望高樓林立星光耀眼的紅谷灘新區,心中不覺艷羨。但向來不喜喧鬧的我,還是更喜歡在湖邊漫步,即使湖面時有瑟瑟寒風,但偶爾與波光粼粼的湖面為伴,也不失為另一種美好吧。
2017年正在慢慢向我們走來,在2016年12月31日子夜鐘聲敲響的時候,愿我們都能迎來一個更加契合自己的新年和更有收獲的未來365天。
2016年最后一個工作日結束了,祝親愛的你新年快樂,祝未來的我們擁有更多美好的期待和別樣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