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復盤應該怎么寫?(華一年度復盤)

2018年結束了,2019年即將開始,你對這一年滿意嗎?是否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標?

很多人都說,2018結束了,是該好好規劃一下自己的2019。就這樣,每年年末大家都會立下宏大目標,例如,2019年我要月入X萬、我要減肥20KG、我要脫單、我要寫一本書、我要看100本書等。

太多理想化的目標,在年末很容易達到“高潮”,一想到明年可以完成目標,走向人生巔峰,就興奮到不能自已。

就這樣每年都上演著,一系列“自我欺騙”和“自我安慰”的故事中。

一天天過去,一年年過去,已到中年,開始抱怨房價太貴、愛情太貴、兒女補習班太貴,然后慘淡的一生就結束了……

現代社會,立 Flag 簡單,腦子一熱,發個朋友圈,Flag 已完成。你再去看他們是否執行,就會發現堅持的沒幾個,最后成功的也沒幾個,所以很多人都是打醬油“意淫”一下就好。

如何改變?

做每一件事都必須復盤,周復盤、月復盤、年度復盤、項目復盤、Flag 復盤、學習復盤等。為什么減肥沒有成功?為什么去年的目標只完成了10%?這一切失敗都有跡可循,需要找到原因。

然而,我看到的很多人的復盤是存在很大問題的,有些人通篇文章都在羅列自己本年度『成就事件』,例如,6月份參加了某某線下沙龍,然后附帶一張合照;8月份購買了某大佬的社群,然后附帶一張優秀學員證書。

這一切都沒用!完全不是年度復盤,而是羅列一些毫無意義的過去事件,沒有亮點和不足的分析,沒有任何意義!

我參考了文章《柳傳志:我的復盤方法論》,深度學習了復盤方法論,學以致用,結合自己的現狀,復盤自己的2018年。

01

什么是復盤?

通俗來說,復盤就是把當時「走」的過程重復多遍,并且主動思考為什么這么「走」,下一步應該如何設計,接下來的幾步該怎么走。

這里面非常關鍵的是“及時復盤”,項目結束后立刻行動,不要等得太久,一般第二天就開始復盤。因為時間一旦太久,就會忘記整個項目的細節,也失去復盤的意義。

02

為什么要復盤?

復盤其實就是在大腦里面,重新演變項目的完整流程,也是對自己的一場自我解剖。

(1)避免重復犯錯

一個項目結束之后,如果你不去回顧和總結,在腦子里根本留不下什么,完全沒有感覺。唯有不斷回顧整個過程,總結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和亮點。

總結了不足之處,在往后的項目當中,就會避免重復犯錯,少犯錯就等于更進一步成功。

很多人存在的問題就是,今年立志減肥以失敗告終,明年繼續失敗,后年繼續失敗,最后就是一輩子大胖子。

這就是年底沒有認真復盤,沒有找到放棄計劃的原因,是自我管理能力欠缺造成的,還是目標管理不恰當造成的,還是時間管理存在問題。

其實每一次失敗,都值得深度剖析,找到存在問題的原因,在下一次、下一周、下個月、第二年改進和優化。

(2)知道團隊/個人強弱項目,合理分工和揚長避短

一個項目結束,一年奮斗結束,應該復盤一下自己強弱項。我在大公司入職的時候,很明顯發現每個人的強弱項是不同的,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強項是什么,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即可;

自己的弱項是什么,能否花錢讓別人幫你做,或者團隊其他成員剛好是他的強項。

互聯網時代已經不是比拼誰懂得多,而是誰更“專家”。所以不要做全才,要做專才。

(3)知己知彼,磨練內心

復盤的過程就相當于還原現場,把這個項目重復一遍,像高考試卷重復做一遍,這時候你還需要斗智斗勇,重新認識自己和敵人。這個過程相當于是第二次磨煉內心,你會發現更多新的體會。

(4)知道如何更好,勝在細節

復盤的過程你會發現很多細節問題,而這些都是在實戰過程中無法被發掘的。找到可以優化的細節,爭取的下一個項目、下一年能做到更好的迭代和升級。

沒有復盤的2018,相當于白白度過!

03

華一個人年度復盤

按照《柳傳志:我的復盤方法論》的方法論,整個復盤流程如下~

(1)回顧目標

(2)評估結果

(3)分析原因

(4)總結經驗

1、回顧目標

2018年初,我默默給自己立下了目標,具體指標就不寫在文中了。

(1)跳槽

(2)運營自媒體

(3)培訓

(4)知識管理和時間管理

(5)讀書100本

(6)健身

(7)月收入超過X萬

2、評估結果/分析原因/總結經驗

(1)關于跳槽

2018年,我跳槽2次,算是比較頻繁的,但這絕不是盲目的選擇,而是深思熟慮之后的抉擇。

第一次跳槽是從“小公司小職位”到 “大公司中職位的”轉變。在小公司待了1年半,發現自己遇到瓶頸,遇到挑戰也越來越少,這都表明我停滯成長了。

尤其在互聯網公司,我不建議大家待的太久,因為你很容易被局限、在舒適區,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樣的。

4月份面試了上海幾家大公司,和面試官交流下來,很明顯感覺和新媒體脫軌了,一些新玩法,我竟然毫無感覺。天吶,好恐怖,人最傻的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那一刻我非常慶幸醒來地比較早,沒有浪費太多時間。

當我到了新公司,我發現自己的世界都變了,世界為我打開了一扇大門,一下子格局和視野都變大了。到了新公司我的成長飛速,經歷著過去從來沒有過的挑戰。

11月份的這一次跳槽,是我人生當中最大的一次挑戰和突破,是人生角色的大轉變,同時也開始擔任更大的責任。“大公司中職位”到“小公司聯合創始人兼COO”。

為什么做出這樣的選擇呢?當時很多人也提出質疑,經濟寒冬,你放棄安全的大公司去小公司創業,是不是有點不明智?

這個問題當然我也會深思熟慮,我是比較慎重的人,會權衡利弊。

在這里我建議各位,有機會一定要去大公司上班體驗一下,你會發現和創業小公司完全不一樣,無論從組織架構、人際關系處理、項目推進等各方面都不一樣。

首先你要體驗大公司的復雜流程。我剛到大公司就非常不適應,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處理一些流程問題,財務、法務、人事、行政等,都要經過很多領導來審批,一個流程很有可能就是半個月到一個月,就會消耗很多時間精力,不能聚焦在做事層面。

當然我們不能否定大公司流程復雜問題,因為當一個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它有很龐大和復雜的體系,一定需要復雜的流程來確保正常運轉。

對于職場新人而言,一定要來大公司學習,這樣你的職業素養才會提高。我慶幸選擇了大公司來完善自己的職業素養,例如正確使用職場郵件,OA流程、合作合同,部門之間協作等,這一切都需要去學習,只有去了大公司,你才會知道自己的職業素養有多差。

在大公司,我也學到了很多技能,而這些技能在小公司肯定學不到的。

大公司有很多業務,也有很多項目,所以內部推動項目的能力就很重要,你可能除了“搞事情”,你還需要“搞人”,跨部門合作就會非常難,別人憑什么配合你?所以這項軟技能你就可以提高。

但是大公司也有通病,就是一部分人都比較安于現狀,不想去拼搏,因為大公司沒有生死存亡的危機感。如果你是在一個小公司,你吃閑飯肯定被開掉,資源緊缺的情況下,都希望把每個人的價值發揮到最大。

所以在大公司,很容易養老,有些人適合,有些人并不一定適合。

講到這里你會問,那你為啥選擇離開?

選擇離開一家公司,并不是說這家公司有問題,而是你在某一階段出現了一些可貴的不能錯過機會,以及這個階段你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當你思考清楚這個問題之后,你的選擇絕對不是簡單去評估一個公司的好壞,而是現階段你有怎樣的機會,以及你更需要做的事情是什么。想清楚之后,就可以做出明智的選擇了。

年底,我有合伙創業的機會,大公司的安逸不適合我,我需要更多挑戰,讓自己快速成長,也需要敢于冒險的精神,就這幾個因素讓我決定跳槽去創業。

所以,就跳槽這個年度計劃來說,我個人比較滿意。

(2)運營自媒體

2018年是我深耕自媒體的一年,著重深耕“朋友圈”和“知識星球”。尤其知識星球,我不僅賺到數萬元小錢,而且為我背書,最好成績是知識星球活躍度排行榜TOP3,半年時間寫了11萬字左右。

另外就是朋友圈運營,把微信好友數做到8000+,通過朋友圈也賺到一筆錢,同時積累人脈,打造個人品牌。

2018年成就我的兩個平臺就是“知識星球”和“朋友圈”,但是這一切都是死磕的結果,一切成績,除了死磕,別無選擇。

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這是一個華一不愿公開的新媒體大秘訣

我建議人人都應該開通知識星球,因為知識星球成就了我,我愿意分享給大家,人人都學起來,都用起來。

為什么要人人都開通這個星球?

1. 儀式感促進你持續輸出內容

2. 增加社交的籌碼

3. 引流的誘餌

具體內容可以點開文章《這是一個華一不愿公開的新媒體大秘訣》(點擊鏈接可以閱讀)

再來說一下不足,公眾號雖然變現了近十萬元,但是沒有精力持續更新,沒有做到10萬粉絲,沒有閱讀量過萬。

這是我2018最后悔的事情,也是因為自己偷懶,沒有極度自律。

無論別人怎么說公眾號紅利已經結束了,你都要堅持去做。當你能力不足的時候,我不建議去考慮“紅利”和“趨勢”。說實話,微信這款超級APP,未來可能無限,你需要做的是修煉自身,當紅利來臨的時候,你才能抓住機會。

我的微信好友,有一大批當初都想跟著我做公眾號和知識星球,確實都信心十足,也開通了公眾號,你再去翻翻他的公眾號,很多人只堅持了3篇文章,然后就開始下結論:我不適合寫文章,我不好意思發朋友圈,我不……

一大堆借口都來了,所以答案可想而知,放棄了,沒結果。不僅僅是運營自媒體,其實他們面對其他機會的態度也是一樣的。

2018年,我需要做的是“聚焦”和“極度自律”,聚焦一個核心定位,聚焦一個核心自媒體平臺,然后極度自律地、持續地運營我的自媒體。

(3)培訓

2018年我的培訓分為“一對一培訓”、“線上直播培訓”和“線下培訓”。

培訓讓我獲得不僅僅是一筆可觀收入,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表達能力和演講能力,并且把自己所學和實戰經驗輸出給粉絲,然后得到正反饋。

羅振宇也說了: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能力是“寫作能力和演講能力”

這一年一對一培訓的學員達到130多個,平均3000元一位,由于時間精力原因,推掉了大概50多位。

一對一培訓本身是一件低效率的變現手段,一份時間只能產生一份價值,只能賺到一份錢。相較于做付費社群和課程而言,ROI(投入產出比)非常小。先通過一對一培訓,把自己的培訓內容做測試與優化,這樣才能進行一對多的培訓。

通過一對一培訓,我深度了解了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也知道用戶的普遍痛點,不斷完善自己的培訓體系。所以整體下來,我覺得這個過程必不可少,一定要在小樣本中鍛煉自己。

對于學員而言,一對一培訓的學習效果也是最棒的,因為社群和課程學習都是一對多的,所以培訓內容也不可能滿足個性化需求,這樣導致學員盲目知識付費,不知道自己的定位和需求,所以學一段時間沒有效果就會放棄。

同時課程和社群就像一款產品一樣,你購買了之后,是否使用,都是你自己的權利。你若自覺,就會學習,你若自制力差,就很快放棄,這就是人的本性,沒辦法改變。

所以學習效果可想而知,肯定80%都是吃瓜群眾,并沒有認真去學,更何況學后執行,肯定不可能。

所以,我建議行業小白,如果你想快速入行,或者少走彎路,你可以選擇投資更多金錢,盡可能選擇一對一培訓,這樣比你報名50門知識付費課程,效果都好。

關于線上直播,和一對一培訓完全不一樣,一般都是在四十五分鐘內講清楚一門課程,你需要足夠優秀的表達能力和演講能力,還有控場能力。我很慶幸在2018年修煉了這項技能,因為2017年我在幻想,線上直播培訓那不很簡單,就和別人聊天一樣,提前寫好內容不就好了,其實根本不是這樣的。

2018年我的第一次線上直播,我準備了很久的PPT,以及滾瓜爛熟的內容,可是當我開始直播的時候,表達口氣和語調超級奇怪,語速和節奏很難去把控,內容再好,一切都是白費。

所以一切事情都不是在大腦里意淫那么簡單,你去實操的時候就會發現很多很多意外,以及需要優化的地方。

就是這樣一次又一次的鍛煉,我做了差不多10多場分享,慢慢才有了感覺,也很從容和有節奏感。

所有技能都需要實操練習很多遍,才會不斷提高,絕不是大腦的意淫,不去做,然并卵。

線上直播差不多有感覺之后,我選擇線下面對面、一對多來做演講分享,那時候我發現對我又產生了新的挑戰,和線上直播又不一樣。

第一次線下分享,超級緊張,下面觀眾都發覺了,上臺之后基本都是按照稿子在表演,沒有即興發揮。

線下分享更考驗你的控場能力和氣氛把握能力,是否帶動觀眾一起嗨起來,和他們產生更多互動。

也是做了三場線下分享之后,我越來越有感覺,不斷在提高。也發現要想快速成長,在互聯網時代要打造個人品牌,要想個人品牌,你必須學會寫作和演講。

后來,我非常享受舞臺演講的感覺,因為那里有掌聲和鮮花,也有別人對你的認可,這樣你會更加努力。

(4)知識管理和時間管理

我今年的一些小成績,得益于這兩個技能。學完的課程,看完的書,請教過的大佬,一切輸入都需要做到知識管理,不然都是走馬觀花,根本沒什么作用。

這個焦慮的時代,做新媒體的更加焦慮,我們都會學習很多知識和技能,以滿足焦慮。這時候就會出現一個問題,學完即走,毫無保留,也毫無療效。

另外,手機時時刻刻分散我們的注意力,無法專注一件事,這樣導致工作學習、效率都超級低,渾渾噩噩一年又結束了,什么都沒獲得。

那這時候必須學習的技能就是「知識管理」與「時間管理」,這一年我把印象筆記和滴答清單用到了極致。你見過強迫癥吧,我就是那種把這兩款軟件的功能研究到每一個細微之處,每一個參數設置都不放過。

使用軟件就是為了解決一個痛點,而軟件的使用方法千千萬萬,我把公眾號與知乎上幾乎所有關于印象筆記和滴答清單的文章通讀了一遍,篩選出優質的方法,然后逐一嘗試,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論。

印象筆記是我的圖書館,也是我的私人Google,里面存儲了經過我篩選和寫作的文章,是我的精神財富。需要的時候可以按照關鍵詞搜索,內容立馬呈現在眼前,高效便捷。平時輸入的內容,加上輸出的內容,都保存在印象筆記,分類、歸檔,讓知識形成體系化。

建立了筆記本體系,把所有內容分為收集、工作、生活、興趣筆記本組,每個筆記本組下面細分了不同筆記本。存儲的知識就像圖書館的書架一樣,按照一定的擺放規則,有序排列在書架上。

時間管理,這個話題很重要,關乎任何人,都必須重視起來,因為現在社會太多誘惑,人人都被手機綁架,如何保持自律和克制?

我用滴答清單管理時間和事項,在滴答清單中使用 GTD 時間管理法、 To do list 方法、番茄工作法,我都應用到極致。

當我最近需要做年度復盤,我打開滴答清單的日歷,翻著每個月的日歷,都布滿了已完成事項。一年12個月,你會看到12個界面都是滿滿的,這時候你的成就感非常強,因為當你需要回顧的時候,你會一清二楚地看到每一天你做過的每一件事情。

如果沒有這一款工具,我相信你很難回憶起上個月發生的事情,何況一年發生的點點滴滴,你根本無法記憶。這就是工具的強大,這就是工具帶來的一切,希望你也能把工具利用起來。

(5)讀書

讀書這件事情太有意義了,活到老學到老,而學習最重要的途徑就是讀書,雖然現在有很多知識付費的課程,而讀書是最低成本和高效的學習方法,尤其那些過去的老書和歷史書,都需要我們去好好閱讀,盡量少聽一些所謂的經典書拆書音頻,別人嚼過的,永遠沒有自己親自去讀更有感覺。

我的計劃是2018年要讀100本,結果只讀了30本,所以這一點是我的不足之處,沒有完成計劃,需要檢討。

可能讀書方法論還需要去學習和改變,讀書效率不高,讀書習慣沒有養成,自己沒有足夠的自律,沒有一個嚴格的讀書計劃。種種原因導致沒有完成目標,2019年,我希望可以完成計劃。

讀書目標還是圍繞著解決一個需求和痛點,例如某一段時間在攻克社群相關的問題,那么就要集中去閱讀這方面的書,為自己答疑解惑,提高自己格局和知識面。

(6)健身

健身這個話題,也是一個大話題,我的健身計劃在2018年的12月份正式開啟,總算也正式安排上日程,拖延了很久,本來打算年初就要開始健身的,都是因為懶惰和拖延癥。

健身的重要性不需要去強調,我覺得大家都很清楚,但是很多人遲遲沒有行動,都是因為懶。

我覺得知識的投資和身體的投資同樣重要,很多人都是忽略了身體,瘋狂的在拼命賺錢,最后發現身體垮了,一切都來不及了,一切都是白費。

關于健身,我強烈建議大家去請私教,雖然每節課300到500左右,對于一些人確實有點貴。如果你是小白,你一定要去請私教,需要教練來指導你正確健身,每個行業都需要去學習,每個人都有擅長的領域。我覺得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教練是專業的,你就要付費學習。

健身也是一項技能,也是有學問的,就像你學畫畫,就像你學英語,你都需要一個專業的老師來教你,那為什么健身就不需要呢?

肯定也需要,在這個知識付費的時代,花錢能讓很多事情都變得高效和正確。

如果沒有教練,很多人也堅持不了,因為健身本來就是一件苦力活,人人都逃避困難。如果你請私教,他會逼著你堅持練習,這樣才會看到效果。

目前我已經堅持了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已經有了明顯的效果,所以我覺得任何事情只要你堅持和努力,都能得到正反饋。

(7)月收入超過"X"萬

X=1,也有可能 X=10,你來猜測,我不講具體數字,因為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希望每一年在收入上都應該有大的突破。因為有時候收入在一定層面上決定了一個人的能力。

我慶幸的是在2018年找到了自己的個人商業模式,而且這個模式很容易得到正反饋,只要你堅持一天,就有一天的正反饋效果。所以在未來的路上,我只需要不斷的去堅持,想要的一切都會找上門。

關于收入的問題,我覺得沒必要過多的講,我一直堅信的是收入只是結果,你只要把你的個人商業模式想清楚并且堅持,最后開花結果的就是收入和個人品牌。

賺錢其實沒什么技巧,最重要的是你把事情做好,你能給用戶提供價值,用戶能相信你,并且選擇你,最后的交易就是金錢的交易。

所以這個環節沒必要過多的去聊。

(8)“搞事”到“搞人”的大轉變

以前在小公司專注“搞事”,因為我需要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后來到大公司逐漸開始“搞人”,因為人際關系超級復雜,兩者挑戰完全不同。

當我獨立負責一個項目,需要更多“搞人”的能力,因為我需要操盤整個項目,具體執行是交給對應的同事。這時候我就發現,搞人比搞事情更難。

為了完成項目,我需要推動同事來一起完成,跨部門之間的合作就顯得非常難,別人為什么要配合你?別人為什么要幫你做事情?這些事情就算你想清楚也沒用,因為在一個大公司里面有非常多的項目都很重要,那他們為什么要配合你?

所以這時候你可能需要說服老板給你資源;也可能是站在同事角度,給他帶來利益;也有可能是搞好關系,人家更愿意支持你。

總之,人際關系的處理都很復雜、很巧妙,需要高情商,需要多經歷。

人不可能一輩子都做基礎的工作,都想往上走,那么遲早有一天你都會面臨著管理團隊去做一件事情,那時候你不需要去做事,而是去“搞人”,這個挑戰更大。

這也是為什么我選擇創業的原因,因為在一定階段,我需要提高帶團隊和管理能力。

綜上所述,這就是我的2018,2019值得可期。

也感謝粉絲們、朋友們、家人們對我的喜歡,是你們成就了我。

2018年結束了,這篇復盤文章也寫了很久,希望自己回顧一下過去發生的點點滴滴,總結亮點和不足,在2019年爭取獲得更大的突破。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