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適區帶來的安全感真的會讓我們成為溫水里的青蛙么
非舒適區的冒險真的會讓我們最大程度的找到自己的潛能么
舒適區是什么,我們在什么樣的環境下感覺最安全?
是家么?
和父母在一起,或者和愛人孩子在一起,大多數人一定會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在外受了委屈會想要回家。我也是,回到永遠會迎接我的家,無論是遠在北方的父母的家,又或者在這座城市的愛人身邊。
在他們身邊,我常常會有一種縮進殼里的感覺,默默的感受自己,在溫暖的環境里。可是在外受的傷害或者挑戰,還是需要自己去面對和解決。工作中的問題,內心對自我的肯定等,都有一種困惑,
這個時候,安全感更多是來自熟悉的無害的環境下,自我的探尋和給予。
在外面做事的時候,我常常會在辦了一件不那么舒適的事情后,做一件讓自己舒適又安全的事情,比如到某辦公大廳辦事,常常是需要多番了解和投入的,然后呢了解很多政策細節,其實也是很多的收獲和成長吧。好像老白說的,讓自己不舒服的常常是最容易成長的。、
在這番不舒適區的成長之后,我一定要讓自己舒適一點,找一些適合自己的活動去做,到熟悉的書店好好的徜徉一下,安安靜靜翻閱那些書,似乎每一本都那么可愛,兒童的哲學書,清掃大師的書,還有來自中華書局的經典名作等等,像磁石一樣讓我安靜下來。忍不住感謝這個原本不那么熱愛的書店,就在家的附近,可以慢慢看 慢慢賞,充分體會這個場帶給我的能量。
我還去了很久沒有去的公園,在那里的長椅上面對著老樹和大草坪小睡了一會,似乎整個身心都被森林環抱了,壓力完全的疏解了,放下了。
想到人為何喜歡舒適區,安全感, 因為這樣的環境會讓自己放松下來,不會讓心腦神經甚至肌肉都處于緊張狀態。
那么冒險呢,會讓我們在不舒適區獲得什么
不舒適區常常會是我們在兒時比較不熟悉和遠離的,對于我來說,就是家務技能,還有人際交往,記得我小時候的舒適區就是學習,尤其是文科,于是長大了對于自己的工作,多寫作為主,似乎還是很有信心的,然后在其他方面,就屬于自由行走,甚至有些逃避。
然后,年紀越長,越發現,就算是擅長的工作,一樣需要人際交往,各種學習等來補充,必須跨越舒適區,于是組織活動,做采訪訪問,主動找伙伴合作,都是非舒適區,慢慢走過來了。最欠缺的家務方面,也漸漸找到了感覺,似乎能體會其中的快樂了,舒適美好的環境似乎對工作有了很大的提升,也悟出了很多人生道理,
我們該如何面對一個又一個不舒適的區域?
疾病,生活的考驗,朋友的遠離等,也許我們需要舒適區的底氣去面對非舒適區,是的,我也許是一個改良主義者,義無反顧的去做自己完全不擅長的東西,只會讓我不能持續,迅速落敗。
我會對那些不擅長的事情,不舒適的區域,首先準備一件擅長的事,或者一個獎勵給自己,讓自己平靜下來,
比如為做家務買了怦然心動整理法,還買了清掃大師的書,因為正在實踐中,所以讀起來特別親切,可以作為工具反復應用閱讀,知道然后做到讓我放松,并且有成效。
對于行動派,常常容易做到然后知道,這是他們的舒適區,同樣獲得成效。
比如面對疾病 我會閱讀醫學書籍 ,同時接觸健康心理學,似乎心里也不那么焦躁了,是的,我找到了面對事情的方法。也許你會說,書本不能教給我所有,但是書本上的他人的經歷和心境,會讓我平靜下來看待當下的事情,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和心態。
我在想 ,我們似乎一直都在折騰著,一邊努力找到舒適區,有緣的朋友,工作,和親人多在一起,一邊又在尋求成長改變,跨越心中的山丘,其實那個非舒適區也許也會成為舒適區的,讓我們平靜的走過去,態度安然的走過去吧。
安全感來自已有和嘗試過合適自己的,追求它是一種人性,最初也許來自生存的壓力,衣食無憂的期待。好像叢林中我們的祖先,最喜歡的也許是每一頓都能吃飽吧
冒險感來自人性,希望能夠遠離現在的生活,探尋那些未知的,甚至可能有風險的事情,也可能會讓自己和家族獲得最多的食物和良好的環境。
安全讓我們舒適溫暖維護既有的環境,冒險則讓我們突破和打破常規,獲得身體和精神上的更多可能和收獲。
其實,每個人的安全感和冒險感都不同吧,對于有些人,家可能是冒險和噩夢的地方,在完全陌生的環境,似乎是非常安全的,對一些人,在穩固的不可破的環境是安全的,另一些人,則是非常不安全的,
愿我們都能找到自己的安全感和冒險感,一邊安放自己的內心,一邊托起它 讓它越來越強大
也許安全感好比大地,冒險感好比天空,踏著大地,面向天空,走吧,探索吧,
本文王小馬原創,圖片為網絡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