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備一切成為妖姬的條件,她卻活成了史書中的一代賢后!

長孫皇后

文/東方亦落

她,出身將門,卻知書識禮,聰慧秀美。13歲,如花一般的年紀,她遇到了真命天子。20歲,她得到了萬千女子夢寐以求的地位,成為了母儀天下的皇后。

帝王榮寵,子女雙全,萬人景仰,也許是她的命運好到讓老天爺都嫉妒了,36歲,她因為家族遺傳病哮喘不幸病逝,但卻得到了萬民景仰和身為“千古一帝”的丈夫一生的愛戀與懷念。愛戀到終其一生再未立后,愛戀到時常登上高臺眺望她的陵寢,甚至連他后來寵幸的女子身上都有她的影子。

她,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長孫氏。

翻開史書,對長孫皇后的評價無一例外都是“賢后”:

坤德既軌,彤管有煒。賢哉長孫,母儀何偉。

——《舊唐書》后妃傳下

三代以來,皇后之有賢徳者,唐長孫氏為最。

——《雙橋隨筆》卷三

文徳長孫后之賢,其行事皆可為后世法。

——《大學衍義》卷三十六

在多數人的普遍意識中,對一個皇后“賢”的理解是打理好后宮,對后宮寬仁慈愛,讓皇帝無后顧之憂。在個人生活上應該是謹慎守禮,甚至是刻板小心,如履薄冰。是的,這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中后宮的生存法則。就像《甄嬛傳》里的那位皇后,心里雖不愿意,但裝也得裝出個賢德的樣子。但,對于長孫皇后來說,這些統統不成立,或者說,她根本用不著這么過。

春游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閨艷妾動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邊嫩柳學身輕。

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

林下何須遠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

此詩描寫了長孫游上林苑時,見到桃紅柳綠,鶯歌燕舞的場景,不禁興致大發。運用擬人手法,既寫出了美景,又寫出了“林下之風”的自信精神。

單看這首詞,怎么也沒法和留賢名于史冊的長孫皇后聯系在一起,但它又確確實實是出自長孫之手。這首詞在后來屢次被衛道士批為“艷詞”,但太宗見了之后卻非常喜歡(帝見而誦之,嘖嘖稱美)。

從這首詩以及李世民觀詩的態度中,隱約可見長孫的魅力和李世民對于長孫的寵愛,也因為這首詞,我們可以窺見長孫的“妖姬”特質。

長孫氏,河南洛陽人,小字觀音婢。出身于名門世家,父親是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母親高氏是北齊樂安王高勱(mài)之女。長孫一族為北魏宗室之長,孝文帝改革后,賜漢姓“長孫”。長孫氏族并未辜負皇家宗室的榮耀,自北魏至隋以來能人輩出,可謂“門傳鐘鼎,家世山河”。

長孫晟武功卓絕,憑一把赤虎銷金銅胎弓為大隋鎮守邊關十余年,有“一箭雙雕”的美譽。更兼文武雙全,在外交方面亦頗有建樹。在處理隋與突厥的關系時,曾用妙計分裂突厥內部。


長孫晟

突厥人對長孫晟既敬且畏,聽到他的弓箭聲認為是霹靂,看到他騎馬疾馳認為是閃電,長孫家也因此得到“霹靂堂”的稱號,長孫氏就是這樣一位出身貴族世家的名將之女。

可惜天妒英才,長孫晟英年早逝,只留下續弦高氏(長孫之母)和幼小的長孫無忌(后為李世民重臣)與觀音婢一雙兒女。

孤兒寡母很容易被欺負,更何況長孫晟與已故前妻所出的兒子長孫安業已經成年,且心術不正,惦記著要獨占家產,便對后母高氏和幼弟弱妹百般刁難,企圖將他們逼出家門。最后是高氏的哥哥高士廉(人稱“小諸葛”,后為李世民謀士)實在看不過去,就把妹妹和外甥外甥女接到自己家安置好。

雖然小觀音婢經歷了這一遭磨難,但坎坷對她來說反而是好事。舅舅、母親和哥哥對她都非常好,讓她感到了濃厚的親情。更是因為這一遭磨難,促成了一生的好姻緣。

由于長孫氏從小接受的是良好的正統教育,身為將軍的父親和知書達理的母親賦予了她獨特的氣質,我一直覺得長孫是個外柔內剛的女子,這符合中國人外圓內方的做人哲學。總之我們知道的是,她在家族中的確非常受到喜愛,簡直就是“團寵”,因而家族對她的婚事也格外上心。

小觀音婢的伯父長孫熾十分欣賞當時唐國公李淵的妻子竇氏。竇氏是個十分有見識的女子,年幼時就曾勸說其舅父周武帝宇文邕(看過《蘭陵王》的小伙伴們都懂的,就是陳曉東飾演的那個“阿怪”,竇氏和李淵的故事也是很好的題材,咱們以后討論)顧全北周大局優待突厥皇后。


周武帝宇文邕

小小年紀就有這樣眼光的女子自然也是優秀的,長孫熾認為兩個優秀的人的后代必然優秀(當然諸多事例證明了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因此勸說長孫晟與唐國公家結下姻親,長孫晟也欣然應允。

在高氏母女三人到了高士廉府上之后,高士廉仍記著這份婚約。見唐國公的二兒子李世民文武雙全相貌英俊,又因為李世民和長孫無忌是年少好友,因此待長孫晟喪期一滿,高士廉就極力促成此事。

大業九年(公元613年),13歲的觀音婢與唐國公二公子李世民喜結連理,這樁婚事可謂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當然,其中多少帶有政治聯姻的色彩。但幸運的是,他們彼此都找到了對的人。

我們不知道他們生活的具體細節,但李世民少年英豪,觀音婢溫婉聰慧,二人的家庭背景及所受教育等各方面也都高度相似,可以想見這對小夫妻一定是互信互愛,新婚燕爾的日子必定是說不盡的甜蜜溫馨。同時,長孫以她的智慧和個性贏得了李家每位家庭成員的好感,尤其與婆母竇氏關系極好。

然而就在長孫歸寧后不久,隋煬帝發動了第二次征遼戰爭。竇氏隨擔任督糧官的李淵出征,在涿郡意外病倒。盡管李世民衣不解帶地照顧母親,但竇氏還是于大業九年五月過世。次月,楊玄感謀反,其同謀兵部侍郎斛思政逃亡遼東,與其交好的高士廉被貶外放。

一面是生身母親的病逝,一面是如同慈父的舅父遭貶,上天像是故意要考驗這對小夫妻一樣,他們在逆境中彼此安慰,互相扶持,感情又上升了一個層次,關系愈發融洽。

后來的事情不必多說,史書皆有跡可循。李家父子反對暴政南征北戰,家里沒有婆母的指導亦無妯娌幫襯,年輕的長孫成了唐國公府的當家主婦。憑她的聰慧與才華,自然將一切都打理的很好。

再后來,李淵登基,李世民成為秦王,長孫成了秦王妃。李世民需要應對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一眾強勁的外敵、兄弟的百般刁難以及父親的不信任,而長孫則幫他守好大后方,打理宮中錯綜復雜的關系。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努力,卻為李世民成功登上帝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終于奪得天下,長孫氏也成了皇后。但這個皇后不尋常,終太宗一朝,沒聽說過后妃爭寵之事,長孫和李世民育有多位皇子公主,這可能也是加重長孫病情的原因之一(李二鳳你能悠著點不)。

有人說長孫和李世民之間的感情是敬重并沒有愛情,這絕對不可能。要真是那樣,李世民后宮美女如云,犯得著和一個只有尊敬沒有感情的女人生那么多孩子?因此這必定是情到深處及長孫的個人魅力所致。

還記得那個心術不正的長孫安業嗎?沒錯,當年被他霸占的家產早被他坐吃山空了。看到當年被他趕出家門的幼弟弱妹一個成了權傾朝野的宰相一個成了母儀天下的皇后,他竟厚著臉皮來求差使。長孫無忌壓根沒搭理他,而我們的觀音婢不計前嫌拉了他一把,這位嗜酒如命的兄長成了右監門將軍。

長孫安業

可是,他看到弟弟妹妹榮耀無比,感覺自己這個右監門將軍也不值一提,人心不足蛇吞象啊,最后長孫安業謀反了。

李世民要處長孫安業死刑,通常情況下,皇后對這種事應是避之惟恐不及,但長孫卻公然求情。當然這也是出于她的善良,另外如果長孫安業死了,必然有人說皇后挾私報復。

但是在各種可能性中,長孫唯獨沒考慮過自己會被牽連,為什么?因為李世民真是太寵愛她了,以致于長孫根本不擔心什么牽連不牽連的。

我小時候讀書時常見長孫皇后“生性節儉”、“衣服上有補丁”、“讓太子用壞桌子”的說法。后來我發現這些故事都是編的,只是有些衛道士為了塑造出一個節儉的賢德皇后形象罷了。其實長孫不是“節儉”,而是“不奢靡、不浪費”,東西夠用即可。

但“夠用”并不等于苛求自己。長孫有以丹羽織成的“岐頭履”傳世:前后金葉裁云為飾,長尺,底向上三寸許,中有兩系,首綴二珠,蓋古之岐頭履也。想想吧,一雙鞋子尚且有黃金珍珠點綴,更不用說其他的吃穿用度了。

太宗一朝,無嬪妃爭寵之事,歷朝歷代向來多事的后宮在長孫的領導之下風平浪靜。一般人認為長孫寬容大度,也有人認為長孫擅權術,更有人說長孫的種種光輝形象和事跡是李世民篡改歷史所致(畢竟李二鳳的確有篡改起居注的不良嗜好)。

長孫本性的確純善,也許確實有謀略擅權術,但這一切都必須基于李世民的寵愛。李世民太愛她了,盡管后宮爭奇斗艷,但李世民的心只在長孫那里。用一個道理解釋就是,別人比你強一點,你會嫉妒,但如果對方太強了,你就只能羨慕了。

李世民的后宮就是這樣,其他妃嬪根本沒有和皇后爭寵的可能。長孫皇后已經集三千寵愛了,那么真心善待一下妃嬪,讓后宮更加和睦有什么壞處呢?

李世民和長孫共育有三兒五女,都極為得寵。其中頗受寵愛的女兒長樂公主嫁給了長孫無忌之子長孫沖,可謂親上加親。長樂公主出嫁時,太宗賞賜給了她許多嫁妝,甚至超出了長樂的姑姑永嘉長公主。永嘉長公主于朝廷有功,再加上節儉之風盛行,忠直的魏征對長樂公主嫁妝過多加以勸諫。

長孫皇后知道后,重獎了魏征。有人就說,誰不想女兒嫁妝多一些,長孫皇后這是虛偽。其實,長樂公主已經是榮寵至極了,太宗的賞賜就是最好的證明。所以長孫根本用不著虛偽,她獎勵魏征亦是出于真心,感謝他為了自己的丈夫和丈夫的天下著想。

不僅是長樂,唐太宗對于他與長孫的其他兒女和長孫的家族也都寵愛至極,以至于長孫在彌留之際不僅不擔心人走茶涼,反而還在提醒皇帝莫要賞賜自己家族太多了。

縱觀歷史,試問哪位皇后或寵妃能得到這樣的恩寵?就連楊玉環當年被遣返回家,表面仗著李隆基的寵愛傲嬌,其實心里也不是不害怕的。他們之間的愛情再被歌頌,一樣也免不了被虢國夫人之流挖墻腳。

長孫有才有貌,堪稱妖姬,但卻終成一代賢后。我只能說,好的鉆石是有很多面的,長孫就是那種上得廳堂下得廚房治得了國家栓得住帝王的奇女子。長孫為何沒留下美貌的名聲?封建社會的標準是“娶妻娶德,納妾納色”,更何況長孫是母儀天下的嫡配皇后。那些以艷名為人所知的古代女人,心里寧愿留下賢德的名聲,那才是對封建社會女子的最高層次的肯定。所以如果長孫真在歷史上留下艷名,她也就不可能在皇后這個圈子里混下去了(再說李二鳳那么寵長孫,哪能讓她留下“艷名”捏)。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李世民一代雄主,身邊不乏美人,但心靈的契合和具備政治上的遠見以及彼此有深刻了解的絕對只有長孫一人。長孫這樣的女人,不管在古代還是現代,都一樣能活得精彩。但在那個封建社會,長孫的精彩人生絕對離不開她背后那個男人的包容和寵愛。李世民不僅是政治上的偉人,更是愛情中的偉人。


鶼鰈情深

我常常會想,若是李世民先去了,朝政恐怕會由長孫把控,因為她的政治才能也是極為出眾的,那么就真的沒武媚娘什么事兒了。當然,這世界上沒有如果,長孫留給我們的,就是這樣一個驕傲自負明媚燦爛的女人的一生。

本可以靠臉吃飯,卻偏要靠才華,本質是位“妖姬”,但卻偏偏活成了一代賢后。以至于今天一切有關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電視劇非得插進來一個突厥公主、隋朝公主、楊妃等所謂“真愛”,好像李世民娶長孫皇后真的是為了“娶妻娶賢”一樣,那些編劇們大概是覺得千古一帝要是沒點情史的話,就真是太LOW了。

可是不好意思,我們的李二鳳就是這么LOW,就算姹紫嫣紅開遍,他心底的人始終是那個陪他闖過重重風浪,在母親去世時安慰他,在他東征西討時為他守著大后方,在他經歷兄弟鬩墻時不離不棄,在他終于殺兄弒弟奪得天下后卻高處不勝寒時給他溫暖與力量的長孫。

年少初遇常在我心,多年不減你深情。江山如畫又怎能比擬,你送我的風景。這,或許就是他們之間愛情的真實寫照。我偏執地相信,在無數次輪回里,在世界的某個角落里,他和她一定重逢過。


轉載請注明來源、出處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