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談論論文投稿的事情時,師兄分享了這樣一件事情:
作為一名博士,師兄一直跟著導師在認真地做著實驗。但是,當論文完成交給導師之后,導師卻一直拖著。雖然師兄提醒了幾次,但是導師還是在拖著。后來,師兄,考慮到畢業的事情,認為再不把文章搞定對以后畢業是非常不利的,就私自把文章投出去了。
結果,過了一段時間,導師知道了這件事。就給雜志發了一封郵件,說這篇文論有xxx的問題,要求撤稿。所以,最終的命運還是撤稿。當然,這種理由只是一個借口。
在我眼中的師兄,一直是一位優秀的科研工作者,我根本就無法想象師兄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情。
以前有一名老師也和我們分享過類似的事情。當時他已經寫好博士論文,需要打印博士論文(當時打印機非常少,好像在學校里只有部分老師才有),可導師卻不愿意讓他打印,希望他能夠延遲畢業。老師當然不干了,就和導師僵持著。雖然最終老師找了其他途徑來打印論文,也順利畢業啦,但當老師和我們講這件事時,我還能感到當時他是非常難過的。
作為研究生,無論是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都和導師有著微妙的關系。導師不僅是我們實驗的指導者,發工資的boss,更是掌握著我們能否順利畢業的裁決者。同時,作為研究生的第一要務,那就是順利畢業。
所以:
1,首先,要和導師保持友好的關系。至少要做到,導師安排的實驗等要及時完成。
2,其次,與導師相處時,不能太好說話。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注意到,無論是和導師或者其他上級相處時,往往是那些一開始就拼命干活的人挨批的次數更多。甚至,偶爾不出現在實驗室都會挨批。反而,那些剛開始就偶然去實驗室的人,導師往往比較寬容。
造成這種情況有兩個原因:
a.初始期望值過高。因為一開始非常積極的表現,讓老板的對你的期望值非常高,但是后來你卻不那么努力了,老板心里就會產生落差,認為你沒有在干活。
b.底線的不斷降低。當老板讓你晚上加班時,你接受了。后來,老板讓你周末必須加班,你雖然猶豫了一下,但還是接受了。后來,......你的底線在不斷降低著。這樣就很容易造成,當你和老板有矛盾時,除非你和老板產生大的沖突,否則很難得到解決,因為你總是那個接受的一方。
3,當導師的很多決定都和你的畢業相沖突時,那你就要考慮考慮要不要和老板一爭到底了。
但是同時,更要注重策略:
a.觀察老板的脾氣和做事的方式。
b.根據導師的特點,該裝弱者時裝弱者,該當強者時當強者。
c.尋求第三方的幫助,比如同一課題組的師兄師姐。
同時,也要做好最后什么都得不到的準備。你不能保證你得到的結果一定是好結果。
4,最后,如果結果是你平時的不作為造成的,那么你還有什么資格和導師爭論呢,更不用說一爭到底啦?
這類方法同樣適用于員工和老板的沖突。同時,工作只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